愛犬的有“主義”——動物保護主義;吃狗的有“文化”:這是我們這里的習俗。愛犬者占領道德高地,吃狗者堅守文化陣地。雙方的沖突,隨著玉林“民間荔枝狗肉節”臨近而愈演愈烈。據報道,21日,一群愛犬人士在多家賣狗肉的攤位前燃蠟燭為被屠的狗狗默哀;而一桌玉林食客在聚餐過程中不停高喊支持吃狗肉的言論,餐桌旁圍觀市民以叫好聲響應。顯然,食客不僅僅是為口腹之樂而吃,更是為捍衛“狗肉文化”而吃。
動物保護主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與動物的關系改變的結果,是文明的產物。但是,動物保護主義的先進性,并不等于保護動物名義下的行為全都是先進、文明的。
6月21日晚,廣西玉林市江濱新民路附近的狗肉館,幾名愛狗人士與當地食客發生沖突,導致一名食客嘴巴處流血。警方干預才平息了事態。在6月20日晚播出的《新聞1+1》節目中,廣西玉林經營狗肉餐館的寧女士說,近來她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很多電話,有的在電話里罵她,有的還威脅她,要她“當心家里人”。6月10日,玉林市大新社區,一家經營狗肉的商戶,就忽然被幾名不明身份的人圍堵,大門也被踢破。顯然,這是用“武化”的手段來實現文化的目的。
也有愛犬人士主張,政府出面取締吃狗肉的習俗。習俗這個東西,是在一定的經濟、文化環境里自然產生的,不是誰下命令的結果,所以,也不是下一個命令或動用強力就能“取締”的。所謂“文化”,就是漸漸地、慢慢地、斯文地教化,而不能“取締”。“取締”也是武化,只能激化矛盾。
對狗講文化,很文明,很進步;但是對人卻講“武化”,這不是很野蠻、很原始嗎?不是很矛盾嗎?其實并不矛盾。人與人的相處,要比人與動物的相處困難得多。動物(寵物)沒有思想和立場,無須為自己的“主義”與人爭吵、辯論、搞對立。所謂“寵物”,它對主人是依附的、討好的;而人有思想、主義之爭,為了主義甚至可以兵戎相見。所以狗或貓容易成為人類的朋友,而人和人反而容易成為敵人。愛犬主義跟吃狗主義的紛爭不過是一個最新例子罷了。
在一些愛犬人士那里,保護動物的文化先進性,很可能就是對嗜狗人士實行“武化”手段的理由。其邏輯是:我是先進,你是落后,你就要聽我的;你不聽是嗎?那就“當心你的家人”。一旦以為自己站上了道德、文化的或者別的什么制高點,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做什么都對——這個邏輯,并非愛犬人士所獨有。甚至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是根植于我們思維和行為習慣中的一種文化——專制文化;它支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被它所塑造、同化而不覺得有什么不對:凡有思想、主義的紛爭,本能的、習慣的做法,就是一方要壓倒、吃掉一方,用自己的主張、主義去取代別人的主張和主義,甚至用暴力,通過消滅肉體來消滅思想;妥協、包容、共存,尋求最大公約數,從來不是主流做法,結果只能是一次次加劇、加深對立。
即使是站在“狗道主義”立場,從動物福利主義出發,容忍一些人吃狗,用文明的方法感化他們,軟化他們的吃狗主義立場,反而可以讓更多人更早地自發停止吃狗。一些玉林市民反感于暴力的愛犬行為,宣稱“我本來不吃狗,現在也要吃了”——把吃狗的人當作敵人來對待,只能害了更多的狗狗。文明的、進步的主義,一定要用文明的方法來推行,才能收文明之效。(戎國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