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國學教育讀本》兩期培訓班將對貴陽市1900余所學校(幼兒園)的2000名教師進行國學培訓。接下來,在全市幼兒和青少年中系統適量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后,國學內容將被納入升學考核內容中。(4月14日《貴陽晚報》)
不可否認,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確實對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裨益良多。鑒于此,貴陽市教育局把國學經典引入中小學課堂,無疑是開展素質教育的積極嘗試,值得推崇。只是,保障國學教育的成果,并不一定非得與升學考試掛鉤,強制考核可能會讓原本輕松快樂的國學變成學習負擔,甚至淪為“應試國學”。因此,筆者以為,國學教育要想博得學生的青睞而不是抵觸情緒,還應避免應試思維。
首先,將國學內容納入到升學考核內容之中,其目的無非就是讓學生對國學加以重視。只是,這種強制考核的方式,不但有加重學生學業負擔之嫌,也會讓本該寓教于樂的國學學習變得寡然無味。因此,避免國學教育流于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更需要綜合性的學業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地讓國學教育成為素質教育。
其次,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更應該是一種熏陶感染,而這種知識需要在生活的情境中去獲得,而不是通過考核國學內容獲得。再說,國學中的傳統文化更強調知行合一,即掌握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相統一。因此,這種考核更應該是多元性的,而不是局限在對理論知識的考察。其實,推行國學教育更應該在潛移默化的學習和實踐中,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對國學產生正確的認知,進而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是在考試的單一模式中獲得。換言之,國學教育進入課堂不錯,但引入考試制度并非明智之舉。
其實,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不能只依賴于升學考試這一個指揮棒,而是應該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愿意為了興趣而學。一方面,加強實踐成果檢驗,而不是僅僅看掌握了多少國學知識,同時對踐行國學經典的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加分。再者,設立專門的獎項,對學習效果優秀的學生給予物質或榮譽獎勵;另一方面,探索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比如,通過網絡或者手機媒介,建立智能題庫,并把國學測驗題蘊含在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試題體系,這樣就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平臺上進行自我檢測。同時,實行檢測結果過級制,這樣就可以避免國學教育成為學生新的課業負擔。(紅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