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下鄉”。這是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環,七常委各選一個聯系縣進行調研和指導。
河南蘭考、內蒙古翁牛特旗、福建上杭、云南武定、陜西禮泉、山東蒙陰、吉林農安——7縣名字早已見諸報端,有些為人熟知,有些不然。
雖然聯系點是縣級,但是七常委無一例外地“下沉兩級”,走入遼闊祖國版圖的最基層細胞——村莊。這些村莊的名字,沒有出現在黨報系統的正式文字稿里,而是出現在配圖的說明里。其中,俞正聲造訪的云南武定縣插甸鄉大古普村,更是未見于任何媒體,系島上斥候輾轉探得確切消息。列表如下:
“有故事”的村
如果不是七常委的到訪,在搜索引擎里打入這些村莊的名字,結果都甚為寥寥。讓人好奇的是,常委們是如何選擇去哪座村莊的?在俠客島看來,這些村莊可以分為三類:“有故事”的村、“有情況”的村、“可學習”的村。
帶著“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的“焦裕祿情結”,習近平來到了河南蘭考。而他走進的東壩頭鄉張莊村,則是焦裕祿“戰斗過的地方”。
在新華社通稿的字里行間,可以讀出習近平選擇這里的原因:“東壩頭是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位于東壩頭鄉東部的張莊村曾經風沙肆虐,是當年蘭考最大的風沙口。1963年,焦裕祿帶領除“三害(風沙、內澇、鹽堿)”工作隊來到這里查風口、追風源,組織群眾挖泥封沙,栽種刺槐……數十年過去,如今的張莊村已經擺脫了自然災害的肆虐,戶戶都通了自來水,去年有210戶實現了脫貧?!薄皷|壩頭鄉張莊村,是焦裕祿當年找到防治風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p>
而張德江、王岐山造訪的村,也稱得上是“有故事的村”。
查閱福建日報可知,在福建上杭縣,張德江走訪了古田鎮吳地村、才溪鄉下才村和溪北村、臨城鎮九洲村等村落。其中,才溪是一個熟悉黨史的人并不陌生的名字——1933年,毛澤東在這里寫下著名的《才溪調查》,并在1934年1月,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印成題為《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的油印單行本,發給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才溪有一座亭,名“光榮亭”。和湖南的“愛晚亭”一樣,匾額由毛澤東親自題寫——這也是毛澤東在全國題寫過的僅有的兩座亭子。而《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所在地,就在張德江走訪的下才村。
而在山東蒙陰,王岐山造訪了垛莊鎮后里村和和八達峪村。蒙陰地處沂蒙革命老區中心,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在這里打響。作為“中共黨鞭”的王岐山,在造訪村莊時專門提到,“人心向背決定成敗”,要注重黨的建設和作風建設,“繼承和弘揚沂蒙精神”。
“有情況”的村
相比起來,李克強、俞正聲、張高麗三位常委造訪的村莊,則和他們的工作更加“對口”,可以了解的“情況”更多。
作為總理,李克強此次到訪內蒙古翁牛特旗的日程非常滿。翁牛特旗隸屬于赤峰市,這是內蒙第一人口大市,也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紅山文化”的中心。李克強此行調研的議題非常多。
其中,在橋頭鎮太平莊村,他專門選了一座村衛生所,詢問藥價和服務情況。據新京報報道,李克強在這里發現村醫收入微薄,看病之余還要種田;因此他就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協商,決定將今年當地財政新增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重點補貼村醫。而在3月25日,他就在國務院召開常務工作會議,其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是重要內容。新京報還稱,李克強將這次造訪中村民提出的問題歸納為6個方面:缺水、缺電、缺路、缺醫、生態補償、勞動力素質。
除了聯系點翁牛特旗,李克強還“順便”走訪了赤峰市的紅山區和喀喇沁旗,在前者了解棚戶區改造情況,在后者的牛家營子鎮中蒙藥材種植基地察看農田墑情。
擔任國家政協主席的俞正聲,選擇民族眾多的云南作為下鄉點并不難理解,央視新聞里還出現了他穿著民族服裝走進彝族小院的場景。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選擇的吉林農安縣小橋子村,則是一座以瓜菜棚膜經濟為主的村莊,在這里,他“握住村民沾滿泥巴的手”,詢問了關于糧食直補、新農保、新農合、養老補貼、豬肉價格、道路維修、樹木老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問題。
“可學習”的村
可以說,七常委到訪的村莊,在脫貧致富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典型意義,是“可學習的村”,有許多也不是第一次迎來“領導”。
比如,張德江此次造訪古田鎮吳地村,曾在2012年8月迎來時任省委書記孫春蘭,當時孫春蘭調研的課題是如何使老區加快發展,華潤集團還在此地捐資興建“希望小鎮”;才溪鄉作為毛澤東調研過的地方,更是迎來過各路領導和官員,他們來此基本都是學習深入群眾的調研作風和精神;臨城鎮九洲村也因特色種植、農民擔?;ブ鷧f會等原因迎來過龍巖市委調研組。
俞正聲到訪的武定縣插甸鄉,曾在2012年6月,被劃為云南省委組織部“掛縣包鄉住村聯戶”的包鄉責任區,最后形成干部聯系群眾制度的“插甸經驗”,在全省推廣。在當地的報道中,云南各州市委組織部部長、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國資委黨委負責人和省委組織部領導曾自帶行李留宿村莊,其中就有大古普村。
王岐山造訪的革命老區八達峪村,現在已經是“綠色生態農業示范村”,其“一片果園一座房,一圈兔舍作院墻”的庭院經濟模式,被農業村莊冠以“八達峪模式”,尤以長毛兔養殖為特色,此前還有臺灣電視臺對此進行過實地拍攝,也進入過一些媒體“尋找最美鄉村”的視線。
劉云山走訪的昭陵鎮高菜堯村則是個例外,相關報道非常少,可以說是第一次出現在“領導”的視線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