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兩則“扶不扶”的新聞,一樁發生在江蘇泰興街頭,一位開奔馳的大叔路遇騎車女子倒在馬路上,拿出相機先拍照取證,再將倒地女子扶到路邊。另一樁發生在河南鄭州,鄭州二七法院日前受理了一樁“扶不扶”的案子,一方說對方撞了自己,一方說自己做好事被訛;由于沒有直接證據難以判決,法院決定使用測謊手段。目前測謊相關程序正在進行中。
這兩則報道的開頭,不約而同地引用了馬年春晚《扶不扶》里的臺詞:“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想扶都扶不起來了。”這兩句臺詞,年三十看春晚時一聽而過,現在變成白紙黑字,就讀出點味兒來了。先說頭一句。“人倒了不扶”,是“人心倒了”的原因嗎?這里的因果關系也許應該反過來:“人心倒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倒了不扶”?是啊,按第一句臺詞的說法,馬路上見到人跌倒,你不扶,就要對“人心倒了”負責,誰吃得消啊?
不是也有去扶的人嗎?為什么他們沒把人心扶起來呢?可見,人心是否扶得起來,跟我們在街上是否扶起跌倒的人,沒有太大關系。利益主導的潛規則已經深植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誰天真誰倒霉”已經深植于人心。如果說“人心倒了”,是倒在這里,決不是因為“不扶”。街上見到人倒地,我們該扶的還是要扶,但最好不要以為自己能扶起“人心”。
把“扶不扶”與“人心倒了”聯系起來,把一切“扶不扶”的行為都道德化了;道德化的結果是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或事實上存在的非道德因素。正月初五,山東煙臺毓西路一老人俯臥在地,過往行人很多,卻沒人敢扶。此時一年輕人跑過來,立刻撥打了120,并慢慢將老人扶起。老人蘇醒過來,第一句話就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幸虧小伙兒是巡邏交警,隨身攜帶著執法記錄儀,才得以還清白。事后老人稱并不是想訛人,只是事發突然,確實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暈倒了,只是隨口問了一句。這個“隨口問了一句”,說明這是未加思索的、很自然的本能反應;那么,這是不是人到老年后自然產生的弱者心理,而這其中并沒有多少道德的因素?
從心理學或別的科學角度看問題,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有助于達成人與人的理解、寬容。但是,泛道德化,或者說道德的泛化,最容易造成社會的道德焦慮,即害怕被輿論置于“道德洼地”,避免這種下場的最好辦法,是對他人實行道德污名化,動輒從道德方面指責他人,自己就能輕松占領道德高地。這在歷次“運動”中都是司空見慣并屢試不爽的。于是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道德景觀:一面是道德話語過剩,一面是道德稀缺。無論是表彰還是指責,道德話語都是針對別人的,用來掩蓋自己的道德缺失。道德也是社會治理的利器;大力宣揚“最美”一類的道德楷模,一方面可以為自己加分,一方面可以讓大眾在道德楷模面前感到羞愧,順便也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找到了責任人。這就是政績喜歡拉道德做幫手的原因。當道德成了針對他人的一種武器,一種工具,這樣的道德不但無助于凝聚人心,反而造成了人心的離散,個人變得孤立無援,非道德、反道德行為的增加就是一種必然——如果說“人心倒了”,是不是因為人心散了?(戎國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