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國家衛計委舉行新聞發布會,衛計委宣傳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姚宏文指出,我國城鄉居民用藥知識普遍匱乏,用藥行為不規范現象普遍存在。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見12月11日《人民日報》)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一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用藥原則,如今在中國幾乎被顛覆。近年來,我國居民自我用藥比例逐步上升,導致用藥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有統計數據稱,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
這一背景下,衛計委相關人士友情提醒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體現了主管部門應有的責任,但對于主管部門來說,“友情提醒”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拿出決心和勇氣,拿出辦法和方法,真正解決存在的問題。
現實中“過度輸液”的大量發生,起碼有兩個原因,一是醫療機構“過度醫療”,二是公眾科學素養不足。“少用”相對于“不用”,“多用”相對于“少用”,“肌注” 相對于“口服”,“輸液”相對于“肌注”,顯然前者都更有利于醫療機構。一些醫療機構正是在過度逐利之下,“循循善誘”地以專業口吻勸慰患者,甚至剝奪患者的選擇權;而患者由于對“過度輸液”危害認識不夠,加之病急心理,往往也會謹遵醫囑甚至主動選擇輸液。
因此,對醫療部門來說,起碼有三項工作要做。其一,下決心解決“過度醫療”,加快實現“醫藥分離”。其二,更加重視醫德建設,對一些醫療處方進行“回頭看”,對那些明顯不該、不必輸液的診斷,應該有個說法。其三,加強科普宣傳,在醫療機構及輸液場所,公開張貼、告示有關標語,讓更多人知道“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一原則。這相對于“友情提醒”,更有誠意,更現善心,更見責任。
只有有關方面以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有針對性的舉措,才能讓“能肌注不輸液”深入人心,真正解決“過度輸液”問題。(毛建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