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控煙研究所中國分中心主任楊功煥18日在“挺控煙再十年——中國簽署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沙龍”上表示,目前我國控煙力量逐漸壯大,控煙氛圍逐漸濃厚,但是控煙步伐緩慢,控煙履約績效很低;公共場所至今尚無有效的全面禁煙措施,全國約有7.4億人飽受二手煙危害。為此,專家呼吁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環境無煙法規,將全面控煙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和實現人民健康的約束性指標之一。
全面控煙是一項涉及全民的健康工程,從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到環境現場的遵守執行,都不能放緩節奏。目前,控煙氛圍“喊破嗓子”,但控煙措施的缺席表明,各級部門和社會各方面仍然沒有“甩開膀子”。
從“無煙奧運”到“無煙世博”,再到“世界無煙日”的宣傳推廣,一場場運動式控煙此起彼伏,然而宏觀層面法律保障不足和執法監督不嚴,使得吸煙行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控煙事倍功半,反而降低了公眾對控煙的敏感度和責任意識。
全面控煙,阻力何在?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及其議定書對煙草及其制品的成分、包裝、廣告等問題均作出了明確規定。然而,簽署十年來,我國在不少直接條款上都未達到公約要求。這首先與煙草行業的社會責任不強、對控煙立法和守法的強力抵制有重大關系。可以說,煙草行業的商業利益,在制煙賣煙與控煙戒煙中,站在了國民健康利益的對立面。
煙草流行趨勢的“七寸”并不難找到,根據2012年研究和統計數據,煙草行業中央稅收占中央稅收總額的8.32%,多年獨領納稅500強之首;就全國平均而言,在煙草行業的集中性地域,地方財政對煙草行業的依賴性極高。政企不分的煙草專賣體制將監管者和經營者混為一體,讓生產煙草的人來控煙,好比左手打右手,力度如何可想而知。
從經濟角度來看,煙草行業稅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消融在醫療、勞動力損失等社會支出之中,煙草致病的經濟成本已經高過了其利稅收益。同時,有研究表明,如果將煙草行業的資本無損失轉入其他同類行業,可吸納多于原來近9倍的勞動力,對整個宏觀經濟而言也能獲得更大的總產值。無論從哪個方面,將煙農、煙企和煙草專賣、財政稅收捆綁,都是一件運行成本逐漸高企的事情。本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職能的綱領性原則,松綁專賣體制交給市場也好,重新定位煙草專賣局的職能也好,破除利益阻力加快立法也好,國家層面都理應對全面控煙采取更有力度的措施。(文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