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廣受關注。有媒體刊文指出,中國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萬至700萬人,延遲退休年齡必然使得600萬至700萬適齡就業人員面臨失業。經濟下滑加上延遲退休可能吃掉目前的全部就業崗位。(見11月20日《中華工商時報》)
一旦延遲退休年齡,將會使600萬至700萬就業崗位被“吃掉”,這并不是一個需要復雜推算就能得出的結論。正如不久前人社部官員指出的,“去年全國凈增長620萬退休人員,幾乎每秒鐘就有一人退休”。
然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和追問的是,如果沒有延遲退休,我們的就業崗位是否就不會被“吃掉”?或者更直白地說,如果不考慮眼下引發熱議的“延遲退休政策”,是否就不存在延遲退休問題?揆諸今天的基本社會現實,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比如,在城鎮,囿于養老金替代率的低下、難以維持應有的生活水平,已辦理退休手續的老人仍然選擇“退而不休”的,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調查顯示,“中國有1000萬離退休返聘人員”。 而在農村,受制于養兒防老能力的弱化,以及社會養老的不給力,農村老人“老而不休”的情況則更為普遍、也更為嚴重。如有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41.2%的農村老人依然需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養老,而能依靠養老金養老的農村老年人僅為4.6%。按照目前全國1.2億農村老人總量計算,這意味著,接近5000萬農村老人,事實上都處在“延遲退休”的狀態,并且是一種無限期的“延遲”。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延遲退休”政策,就業崗位同樣也會被“吃掉”。重要的是,真正“吃掉”就業崗位的,并非簡單表面的“延遲退休”,而是更深一層的與社會老齡化不匹配的“未富先老”社會財富收入現狀,以及與之同樣不匹配的“未均先老”。
收入分配現實。原本并不寬裕的社會財富,并沒有得到足夠均衡公平的分配,不僅在政府、企業、居民之間,而且在居民內部之間,都存在十分懸殊的差距,如城鄉差距、階層差距、行業差距。
就此而言,圍繞“延遲退休”而產生包括“吃掉就業崗位”在內的種種爭議,所折射的都不過是基于“未富、未均先老”社會現實。而要真正有效改變這種現實,關鍵無疑還是《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字,惟其如此,一方面“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才能更合理均衡地分配財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張貴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