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把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以來,歷屆三中全會文件,卷卷都有力透紙背的“改革”。在坊間預期中,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力度或將空前。公報一出,舉國研讀:滿紙改革犖犖大端,實質性突破在哪里?
公報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最重要、最讓人期待的突破,就是自我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固然融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諸多層面,但其要旨則是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為“革自己的命”謀篇布局,涉及權力運行和利益調整,特別是制度創(chuàng)新,難度更大、涉及面更廣、涉及的領域和碰到的問題更深刻。
哪里需要“自我革命”?往往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反復堆疊的所在,問題導向改革,問題倒逼改革。
比如,公報首次提及,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過去習見的“基礎性作用”平地飛升,行政力量則將拱手避讓市場。這意味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性目標,其自我革命力度或將空前。如能落實,這將是從根本上抽離腐敗的肥沃土壤,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撒手锏。
再如關于財稅改革,公報指“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事權、財權不統(tǒng)一,轉移支付不完善,專項轉移過多,縛住地方財政手腳,使錢用不到刀刃上,曾是地方政府集中的抱怨,于是乎,各地地方債高企,對土地財政無限依賴和迷戀。而狠下決心推進停滯數年的財稅改革,可能是對房地產發(fā)展沖動的釜底抽薪。
而像“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意味著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城鄉(xiāng)建設用地的成本不再有天壤之別,城鄉(xiāng)教育、醫(yī)療的差距或將縮小,多方利益集團的激烈博弈有了破解目標: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終結長期存在的對農民的體制性剝奪與歧視。
至于“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所寓意的改革重頭戲行政體制改革;以及“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司法改革,更把手術刀直接對準了傳統(tǒng)的、久拖未決的體制之弊:行政力量對要素市場以及司法審判介入過多。
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動大手術如臨險地,如履薄冰。要攻堅克難,駕馭改革大局,化解利益集團阻撓,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用意所在,設計、協調、落實、推進,超越現有利益格局,全程力推改革目標實現。
如同我們過了十年、二十年才看懂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意義,恐怕也要過上幾年,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其驚世駭俗的力度,特別是針對阻撓改革的思想觀念障礙、體制機制障礙以及既得利益階層障礙的頂層設計,其“全”,其“深”,其“難”,其“新”,值得期待。(新民晚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