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改革,既要面對利益格局的種種阻力,還要面對未完成的改革遺留的積弊慣性,更要面對新的挑戰。保證改革共識的始終凝聚,就必須將制度化、法治化作為新一輪改革的保障。
十八屆三中全會今天召開,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高度關注的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將得到解答。中國發展將刻下一個新的歷史節點。
35年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都成為中國發展的策動時刻。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決策,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是以不斷改革為特征的三中全會,以及同樣凸現改革開放戰略的鄧小平南巡講話和加入WTO,塑造了今天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面貌。
有足夠的理由期待,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未來發展書寫下濃郁的一筆。一方面,近來中央高層在不同場合持續發出了改革的最強音。從涉及范圍看,超越了局部改革、漸進式改革的傳統思路;另一方面,在經濟、民生領域的改革已呈現出系統推進態勢。力度之大,觸及之深,同樣為近年來罕見。11月7日,新華社播發了李克強總理11月1日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地方政府原則上不直接投資辦企業,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控制政府規模,以社會救助制度托底推進市場化改革等,再次凸現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決心和明確路徑。
實際上,早在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會議的講話中,就已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六個“進一步”,已經勾勒出新一輪全面改革的總體藍圖。
新一輪全面改革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這也意味著改革攻堅的難度是空前的。過去30多年的改革,具有普遍的增量效益,比較容易取得共識,達到預期成效。今天的改革,既要面對利益格局的種種阻力,還要面對未完成的改革遺留的積弊慣性,更要面對新的挑戰。挑戰既來自人口和環境資源過量消耗之后帶來的新的經濟和民生問題,也來自利益訴求分化后對改革的迥異預期。如何保證改革不會觸礁,保證改革共識的始終凝聚,保證改革紅利為公眾分享而非少數人占有,還需要縝密和長遠的設計。
讓改革不觸礁,就不能只滿足于外圍改革,而必須深入到體制內革除弊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能再以GDP論英雄,要改革干部考核體系,國務院新近部署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指向的就是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后于公眾呼聲的核心地帶。
保證改革共識的始終凝聚,就必須將制度化、法治化作為新一輪改革的保障。不符合改革方向的原有制度設計,既需要廢止,也需要新的制度建設加以補充。只有剛性保障,才能克服既有慣性,避免利益格局的干擾。實際上,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本身就須建立在完善的法治體系上才能牢固。
保證改革紅利為公眾分享,就需要真正該讓利的讓利,該讓權的讓權,通過央地關系、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優化,通過黨內權力的制衡,創建改革紅利公平輸送的通道,以此推動社會板結化的松動,推動公平正義的普及。
新一輪改革業已體現出廣闊的視野和果敢的勇氣,中國發展的新一頁正在書寫。(徐立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