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海華山醫院邀請公安局教官,向職工培訓自衛術。同日中山醫院也組織跆拳道自衛技巧培訓講座,吸引了大批醫護員工。(11月6日《新聞晨報》)
醫生“習武”不為健身,而為防身。悲愴意味不言自明,若非易受侵害,誰會出此下策?“醫而優則武”的無奈應對,凸顯出醫生安全感的匱乏,也是醫生人人自危的真實寫照。
照常理,醫患本是“命運共同體”。如今醫護人員卻如此警惕,救人者防人,真是悲哀。更悲哀的是醫護人員學武早已不算新聞。2006年,三門峽市某醫院的醫生們為防被打,每天練武。同年,深州某醫院全體醫護人員連續數日戴頭盔防醫鬧。這些都在當時引發了熱議。
“醫鬧”職業化、傷醫血案、打砸醫院,醫患暴力“井噴式爆發”讓醫生逐漸成高危職業。安全都難獲保障,還談什么職業尊嚴?正因如此,醫生的職業認同感暴跌,“醫不過二代”的現象隨之出現。
為改善醫生的從業環境,許多醫院設立了警務室,“重兵把守”、戒備森嚴。上月衛計委還發布《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要求醫院保安員數量當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則,按照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每20張病床配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但這些還是難以緩解醫患關系。強化安保未必跟得上傷醫案的節奏。
此次上海醫生“學武”,出現在溫嶺殺醫案發生后。醫生學防身術其實是一種變向的訴求。惡性傷醫事件頻出帶來了醫生集體安全感的缺失。“醫而優則武”正是安全焦慮的外在表現。
可惜短期“集訓”未必能習得“真功夫”。神經時刻繃緊,無益于化解醫患隔膜,反而可能加重誤會。靠“學武”防身,更多的只是圖個心理安慰。
醫患矛盾不能以暴制暴。消解沉疴,只能靠有序疏導。從長遠看,需要彌補醫保缺角化解患者治療費之憂,也需要破除“以藥養醫”等問題。更緊迫的則是盡早啟動醫療糾紛投訴與調解機制,為矛盾升級提供緩沖地帶與化解出口。
說到底,“醫而憂則武”是黑色幽默,諷刺了醫患信任鏈條的斷裂。它也表明,在沉疴未消、信任內耗的醫患生態中,所有人都是“驚弓之鳥”。倘若所有人的安全感都無處安放,恐怕就不僅是黑色幽默了。(佘宗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