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讓大學生安心在基層一線留下來,還需要消除他們一個很重要的顧慮,那就是基層能不能以現代的思維方式容納他們,讓他們的才干得以充分發揮。
人才政策將進一步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這是人社部、中組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的《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透露的信息。《計劃》提出,將基層高校畢業生納入當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圍,為符合條件的畢業生提供住房、醫療、子女就讀、落戶、職稱申報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多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工作,“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很多地方相繼開出了吸引高校畢業生的優厚條件。例如,艱苦地區、中西部地區為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高工資檔次,很多城市為求職大學生提供就業補貼,有的地方還為畢業生解決住房問題。這些扎扎實實的優惠措施,有力地刺激畢業生前往基層一線工作。觀察這幾年的就業數據可以發現,愿意到基層一線就業的大學生的比例增加了不少。清華大學連續5年有超過半數的畢業生前往京外地區就業,北京大學2017年應屆畢業生有450人赴基層和西部地區工作,比去年同期增加9.6%。
但是,就像近幾年討論熱烈的去留“北上廣”問題一樣,基層一線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有待更長期的檢驗。尤其對畢業于國內外一流大學的高層次人才而言,要讓他們安心留在基層工作,仍然需要作更充分的準備工作。
身在基層,從事的是接地氣的工作,擁有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機會,這是許多選擇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所看重的。然而,剛剛離開校園的他們初入復雜的基層社會,難免產生不適應感。很多大學生滿懷一腔熱血到基層工作,卻逐漸發現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針對這種情況,不光要在物質條件上提高基層的吸引力,還要善于引導大學生迅速適應基層環境。
這一代大學生普遍關心發展空間與競爭環境。這恰恰是基層一線的薄弱點。社會應當樹立起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鼓勵和提倡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并不等同于要求大學生終生留在基層。要讓大學生看到上升的通道,使他們明白基層工作與個人自我實現是不沖突的。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英人士有不少都有基層工作經驗,早年時扎根一線,并不妨礙他們厚積薄發。相反,相比一開始就在高處的同輩人,剛畢業時奔向基層的人們更有后勁兒。《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提出在“干部人才選拔任用中堅持基層導向”,正是對這種訴求的明確回應。
讓大學生安心在基層一線留下來,還需要消除他們一個很重要的顧慮,那就是基層能不能以現代的思維方式容納他們,讓他們的才干得以充分發揮。如果優秀的大學生到基層,發現處處都要靠關系,不以規則而以人情辦事,不以效率而以關系作為檢驗工作成績的標準,甚至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傾向,無疑會產生灰心喪氣的情緒。這些年,一些“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回流到大城市,就是因為他們難以理解基層一線的人情思維。關心基層就業大學生的成長,既要在物質上作充分保障,也要在精神上為他們提供后盾。
不管在哪個地方工作,一份事業、一個理想的實現,歸根結底是讓人產生發展的獲得感。基層一線擁有廣闊的天地,只要條件充分,環境健康,相信任何一個有理想的大學生都不愿意放棄基層的機遇。對他們來說,這是有別于普通辦公室白領的獨特人生體驗。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就應當打開思路,利用各種途徑和渠道,創造機會讓就業者體會到基層工作的獲得感。(作者: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