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幾天,一段“女子怒斥黃牛”的視頻熱傳網絡,引發了社會對醫院號販子的廣泛關注。醫療資源供需失衡確實需要改革,但藥方不是“號販子經濟學”的邏輯,號販子上下其手,侵蝕著公立醫院的公平性。
治理號販子的關鍵,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逐步縮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鴻溝。
前幾天,一段“女子怒斥黃牛”的視頻熱傳網絡,引發了社會對醫院號販子的廣泛關注。28日,北京市公安局抓獲12個號販子,涉及廣安門中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并表示“對號販子等違法行為組織開展專項打擊整治行動”。精準的打擊,果斷的行動,既回應了視頻中女子的憤怒,相信也會給更多求醫者帶來信心。
大醫院門前,號販子的存在就像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又善于隱藏。為了拿號,他們拿著板凳、抱著鋪蓋,混入患者的排隊行列;拿號之后,他們又故作神秘、坐地起價,在高價倒賣中大賺其財。對號販子的打擊從未停止,僅在去年5、6月份,北京警方就接連組織開展50多次專項打擊,但暴風驟雨之后,號販子為何仍如此猖獗?
技術漏洞難辭其咎,比如說一些醫院的實名制掛號“名存實亡”,記者隨便以一個虛構的名字都能成功注冊,更遑論八面玲瓏的號販子了;管理混亂也助紂為虐,一些醫院內部人員與號販子里應外合,在利益的誘惑下對專家號進行倒賣。而刑法對醫院號販子缺少針對性的處罰,也讓號販子有恃無恐,輕易就越過了本就不高的法律門檻。技術漏洞、管理漏洞、法律漏洞,這些漏洞的疊加,足以為號販子提供生存空間。
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號販子的產生也算其來有自。公立醫院的專家號動輒炒到數十倍,反映出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也折射出醫療領域供需之間的不平衡,這正是專家號奇貨可居的原因,也是號販子賴以生存的土壤。有人據此提出“號販子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公立醫院的平價掛號并未反映醫生的勞動價值,恰恰是號販子“發現了真實價格”,并以“價高者得”的方式,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價值,并實現了讓出得起錢的人有機會看病的“另一種公平”。
誠然,從大醫院門前車水馬龍的長隊,就可以判斷,優質醫療資源確實供不應求,具有極強的稀缺性。但是公立醫院采取平價掛號,正是為了確保最基本的公平,讓普羅大眾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更何況,公立醫院本質上是公共資源,有著很強的公益性。凌晨排隊掛號確實辛苦,但是人人都有機會與可能性,號販子炒高價格則擠占了窮人獲得優質資源的空間,把這種付出辛苦就能獲得的機會也熄滅了。因此,醫療資源供需失衡確實需要改革,但藥方不是“號販子經濟學”的邏輯,號販子上下其手,侵蝕著公立醫院的公平性。
因此,從根本上治理號販子現象,既需要從技術層面專項整治,也需要從社會層面釜底抽薪。其中的關鍵,就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逐步縮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鴻溝。從供給側而言,可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以民營醫療機構增強供給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同時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整體供給;從需求側而言,可以嘗試推動分級診療制度,提升需求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讓社區醫院分流部分需求,避免病人一窩蜂涌向大醫院。專項整治與醫療改革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號販子的生存土壤。
“這是北京,首都啊!”視頻中女子聲淚俱下的這句話,是情緒的抒發,又何嘗不是對公平正義的期許?相關部門確實應該有所行動了。(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