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開啟了人類藏匿在蠻荒時代的所有更高潛能,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過美好的生活。
80%以上的經濟總量產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發展不僅關乎國家命運,也與多數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高樓大廈與城市病癥同在,都市繁華與發展代價并存,我們該怎樣建設和諧宜居的新城市?
今日起,本版特推出系列評論員觀察,分別聚焦城市發展規律、城市規劃、城市精神與城市治理,直面問題、剖析原因、建言獻策,為城市的美好明天,為你我的詩意棲居,共同鼓呼、一起思考。
——編 者
新年來臨,熙來攘往的城市給人無盡歡樂,跨年夜的安全也讓世界繃緊神經。在紐約,6000多名警察走上時報廣場;在迪拜,酒店大火讓煙花表演黯然失色。城市的安全與發展,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議題”。
城市開啟了人類藏匿在蠻荒時代的所有更高潛能,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過美好的生活。千百年來,城市一直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和期盼,這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現實意義尤為迫切。一邊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一邊是層出不窮的“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人口擁擠……我們的城市,怎樣才能實現健康發展,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心、生態涵養的容器、文明傳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樂園?
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夠帶來更多啟示:“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也就是說,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更不是社會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生命系統”,有它吐納呼吸的韻律、脈搏起伏的節奏和機體運行的規律。科學對待城市規律,就能促進城市健康運行;相反,如果不能科學地認識、尊重并順應規律,城市發展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調、失衡和失序現象。
比如,在一些地方,城市不斷擴大、新區不斷擴建,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幾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熱火朝天,但由于脫離發展實際,最后要么淪為野草叢生的爛尾工程,要么成為毫無人氣的閑置建筑。這說明,城市和經濟發展理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旦脫離發展實際而人為大搞“造城運動”,只能是“攤大餅”式的盲目擴張。
再比如,空氣污染、自來水超標、垃圾圍城……城市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過度集中,導致人口過度聚集。上海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是倫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人口規模一旦超過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就不可避免變小,污染必然加重。只有實現城市和資源承載力相互協調、彼此適應,城市才能享有干凈的空氣和水。
上述現象,皆是不尊重城市規律的嚴重后果。這里固然有認識不清、水平不夠的問題,但更有政績觀問題。一些領導干部被政績沖動蒙蔽心智,被一時利益沖昏頭腦,從而對規律視而不見,讓發展為權力任性埋單,把“大手筆”變成“大敗筆”。可以說,不是缺少對規律的認識,而是缺少對規律的尊重;不是缺少對規律的發現,而是缺少按規律辦事的制度保障。因此,形成科學的考核體系、民主的決策程序、完善的問責機制,才能讓規律成為領導干部治理城市的準繩。
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智慧創造和發展進步的標志,城市是人類進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活動的中心,因此,城市發展規律也涉及各個方面,是一個相互關聯而又彼此耦合的復雜系統。對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認識到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在中國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規模的現實語境中,去探索中國城市發展的特殊邏輯;既要看到城市面臨問題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國發展轉型的歷史階段中,去認識城鎮化進入后半期的顯著特點。總之,既有“普遍視角”,又有“現實觀照”,既有“世界視野”,又有“國情意識”,才能把握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生態、城市精神等各方面的規律,從而讓城市變得和諧宜居更美好。
“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中華文明延綿千載,積累了豐富的城市管理經驗。早在南朝時期,“京師翼翼,四方是湊”,就引發了“不爾何以為京師”的感慨。一個農耕古國曾經擁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現在同樣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緊湊”的構造,孕育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現代城市。(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