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部網站24日公布,經教育部黨組研究決定,對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校長蘇志武等8名黨員領導干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進行通報,按照程序分別給予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
教育部網站24日公布,經教育部黨組研究決定,對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校長蘇志武等8名黨員領導干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進行通報,按照程序分別給予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其中校長、副校長等4人被免職。
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案例。一是屬于頂風違紀案例,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等8名黨員領導干部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仍然存在長期違規超標準使用公務車輛、辦公用房嚴重超標、公款大吃大喝、提供虛假情況等問題;二是屬于黨政一把手均涉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案例;三是屬于系統性、塌方式腐敗的案例,違規人員級別高、數量多,遭到了“連鍋端”式的處分。
從通報來看,8名被處理的黨員領導干部并非“罪大惡極”,但處罰卻絲毫沒留情面。這是因為,一個單位的作風問題會產生“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及時修理好,就可能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一個單位如果對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作風問題不加重視,就會引發越來越重的作風問題。中國傳媒大學的作風問題,必然經歷了一個由小變大、由輕變重、由量變到質變,“越來越多的玻璃窗戶被打爛”的過程。
那么,中國傳媒大學到底是誰在破作風之“窗”呢?不言而喻,學校的一些領導干部是作風問題的始作俑者。但更惡劣的是,學校的黨政一把手對單位存在的作風問題,不僅熟視無睹、不聞不問,不加制止和糾正,反而帶頭違反規定,成為不正之風的實施者、助推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主要領導的不良示范,更會助長下屬人員的攀比心理、僥幸心理,讓單位的不正之風滋生蔓延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嚴從重處理正體現了中央對領導干部作風問題的高度重視,對可能引發 “破窗效應”的“小問題”零容忍的態度。
中國傳媒大學發生嚴重違規問題,可以從“破窗效應”理論中探尋問題的緣由,也可以從中找到解決問題之道。防止發生“破窗效應”,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及時補漏,營造環境”。“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及時補窗”才能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如果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能夠及時發現、及時組織修補“破窗”,并保持常態化,那么這個單位的“破窗”現象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會得到杜絕。應該說,防止“破窗效應”,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的作用至關重要。(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