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以來,各類奇葩證明多次被媒體報道,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知論說,年底前將對社會上詬病的“奇葩證明”拿出解決辦法并實施。
今年以來,各類奇葩證明多次被媒體報道,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知論說,年底前將對社會上詬病的“奇葩證明”拿出解決辦法并實施。
破解“奇葩證明”,就要將那些于法無據的審批事項徹底清除,并加強監管,防止已被取消的審批事項換個“馬甲”再出來。在減少審批數量的同時,還要保證審批流程的順暢和完整,不能讓群眾從過去的辦事“繞路”,變成“無路可走”。
今年9月,國家民政部下發通知,規定除辦理涉臺和9個國家的公證事項外,民政部門不再向任何部門和個人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然而,無法提供單身證明也導致一些人在購房、貸款等業務辦理上受阻。本來是便民之舉,怎么反而給辦事群眾添堵了?
主要原因正在于部門間缺乏聯動機制,協同配合不夠。一個審批事項該不該取消,什么時間取消,不該是某一個部門單方面的事情。
比如取消單身證明這件事,民政部在通知中提到,經與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銀監會等婚姻登記信息的主要使用部門充分協商,證明取消后,如相關部門根據法律法規依據、需要了解核對當事人婚姻登記情況的,可以通過開放信息核對端口、公函往來等多種方式,在部門間直接完成信息核對工作,不再需要當事人在婚姻登記信息使用部門和民政部門之間往返奔波。
可見,清理“奇葩證明”,不能只是取消幾個審批事項那么簡單,它更像是“流程再造”的過程,與之相關的各個部門都應該充分參與其中。在日后清理不必要的審批事項時,各個相關部門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想象如果自己是辦事群眾,沿著“流程再造”之后的步驟,手續還能不能走得通。如果走不通,應該采取何種配套措施加以完善、修補,絕不能“三千煩惱絲,一剃了之”。
因此,要大力推動公共服務信息公開、共享,既讓各部門加深了解、加強聯動,也讓群眾對服務項目和辦事程序一目了然,不用再跑冤枉路。同時,還要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將服務群眾的意識根植在每一個工作人員的心中。(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