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事件的兩大主要當事方來看,雖然俄總統普京言辭強硬,但迄今俄總體反應比較克制。俄羅斯國際關系和公共外交東方學研究中心主任弗·阿瓦特科夫認為,目前俄羅斯正試圖建立各方在安全領域協調的新架構。
俄戰機被土耳其擊落,是否會破壞“反恐聯盟”合作的粘性?有關各方不同的利益訴求,是否會進一步顯現?
從事件的兩大主要當事方來看,雖然俄總統普京言辭強硬,但迄今俄總體反應比較克制。俄羅斯國際關系和公共外交東方學研究中心主任弗·阿瓦特科夫認為,目前俄羅斯正試圖建立各方在安全領域協調的新架構。此外,俄方將派殲擊機掩護空軍轟炸機,證明俄的反恐行動不會受到影響。
盡管如此,俄土的外交關系已經不可避免地受損,俄尤其對土耳其在事發后不迅速安撫俄方,反而尋求北約商議的行為無法接受。它還指責土方非法獲取了來自極端組織的石油,使大量資金流入恐怖分子手中。
而從土耳其來看,它早對俄穩定巴沙爾政權心存不滿,也不能認同俄把包括“伊斯蘭國”(IS)在內的敘境內各種武裝一并打擊的做法。土耳其還尤其擔心伊拉克、伊朗聯手反恐,未來在該地區壯大什葉派聲勢。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威烈表示,形成反恐合力有兩道關要過,一是大國之間的合作,二是中東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目前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已經不對伊拉克境內恐怖勢力進行轟炸,它們更無法攻擊敘境內IS,因為未獲敘官方許可。所以海灣國家眼下更關心的是敘利亞的政治變革進程,而非反恐。這就是美國主導的反恐聯盟“同床異夢”的現狀。如今反恐任務主要落到美、俄、法身上,英國正謀求加入,但尚未獲議會同意。就在24日,美法領導人在華盛頓碰面,宣布將加強對IS的打擊力度,同時呼吁俄羅斯在這一問題上集中力量加入全球合作。
朱威烈認為,俄羅斯近兩個月在打擊IS上的出色表現,讓美國加大了對反恐的“暫時性”投入,包括在伊拉克解救70名即將被IS殺害的人質、派“杜魯門”號航母駛往海灣等。但只要美國不派地面部隊,那么光靠敘伊的力量終究難以對抗IS。
“美國的顧慮在于它的三大包袱,”上海社會科學院西亞北非研究中心秘書長王震解釋:一是以往幾場戰爭的包袱,美撤兵后地區再陷紛亂,讓美的“重返”變得十分尷尬;二是中東變局的包袱,對敘反對派多年的支持沒有換來理想的結局,反而讓IS做大;三是地緣政治的包袱,按照美國的反恐新戰略,美本想用空軍配合當地受訓部隊的地面戰爭打擊IS,但按照美國媒體說法,美國僅得到“不溫不火”的支持——埃及外長抱怨稱,埃及現在的全部精力已經被國內反恐任務所占滿;約旦國王稱,巴以沖突仍是中東地區最核心的問題……總之,各方利益訴求不一,反恐形成合力仍需經歷一個過程。
關于美國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分析人士認為,基于北約盟友關系,美國會在口頭上給土耳其充分聲援。但在具體行動上美國會非常謹慎,或許會在俄土關系中扮演調節角色,勸說俄羅斯重點打擊IS,對敘境內的其他反對派武裝網開一面,但也不會著力過多。(記者 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