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應急預案每個環節執行對應具體的責任人,哪個環節“掉鏈子”就追責。
進入供暖季一周后,遼寧省省會沈陽市迎來持續的空氣嚴重污染。然而,一級預警發布數小時后,建筑工地卻頂著停工禁令繼續施工、環保局官網癱瘓近2小時、環保局工作人員對啟動一級響應竟不知情……有人提出質疑,面對如此重度霧霾污染,政府應急預案為何“梗阻”?(11月8日新華網)
一邊是PM2.5均值爆表,一邊卻是有預警而無響應和執行。這無論如何都是令人詫異和難以接受的一幕。要知道,這次東北的霧霾早已有過發酵期和警示期,并非突然而至。一來,幾乎每到供暖季,包括沈陽在內的多數東北地區都會遭遇霧霾,二來,自10月25日開始,東北地區就出現了一次大范圍的霧霾天氣。
這些都說明對于這次重度霧霾的應對,當地相關部門其實有著充足的準備時間。然而,一級預警發布后,建筑工地繼續施工、環保局官網癱瘓,甚至環保局工作人員對啟動一級響應竟不知情。這樣的被動和無動于衷,實在難以想象。到底是因為相關部門在霧霾爆表之前未作準備,還是預警執行環節出了問題,都應該給市民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事實上,檢索相關信息可知,差不多去年的同一時間,沈陽也遭遇了“史上最重霧霾”,霧霾指數爆表。雖然霧霾天早就有預報,但“因市教育局并沒有通知學校停課,因此各區中小學均沒有停課”,遭到家長的質疑。今年的霧霾爆表期適逢周末,并不存在學校停課之事,但其它戶外作業也未接到停工通知,一級應急響應中所要求的“根據空氣污染程度采取機動車限號行駛措施”也無落實,無疑說明當地的霧霾應急預案執行較之去年并沒有明顯的進步。
從記者的采訪來看,多數市民對如何預防重度霧霾還并不了解。這更反映出霧霾應對知識的普及在平時也做得很不夠,與市民的日常生活存在脫節的情況。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統一要求下,當前大多數地區都制定了霧霾應急預案。但霧霾的應對關鍵在落實。應急預案建設來不得任何馬虎和僥幸,霧霾“檢驗” 不會絲毫留情面,到底執行得怎樣將一目了然。沈陽這次極端事件再次發出警告,一旦應急預案體系無法有效運轉,則形同一紙空文。一個有效的霧霾應急預案,包括日常式的霧霾預防常識普及,霧霾臨近前暢通的信息預報,霧霾發生時的及時啟動和應急執行,它有賴各部門的緊密配配合與聯動,需要一套精密而高效的應對體系無縫對接。
霧霾治本非一日之功,這意味著對于霧霾的應急預防,減少霧霾傷害,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多數地方都需要直面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麻木和懈怠。它體現的是政府的應急能力和責任意識。應急預案體系首先就應是一個責任分配體系,每個環節執行對應具體的責任人,哪一個環節“掉鏈子”就追責對應的責任,否則就難免有“空轉”“腸梗”之虞。
沈陽的霧霾應急失敗堪稱為一次惡性事故,應該有人對此負責。它也為其他地方的霧霾預警體系敲響了警鐘。人們在圍觀沈陽的極端案例,更在擔心,自己所在地的霧霾應急預案又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又還有多少“梗阻”的霧霾應急體系需要迅速疏通,經得起檢驗?(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