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屠呦呦已被消費,她被迫重復莫言當初獲得諾獎后的一系列遭遇。應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科研機制,以激勵更多我國科學家獲得諾獎。
屠呦呦已被消費,她被迫重復莫言當初獲得諾獎后的一系列遭遇。應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科研機制,以激勵更多我國科學家獲得諾獎。
獲得諾獎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訪時稱,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老人還說:“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后藥做出來了,就是一個挺欣慰的事。”
字里行間,淡定從容。波瀾不驚之中,浸潤著質樸情懷。對于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來說,獲不獲諾獎,確實稱不上大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藥”能夠撫平蒼生苦痛,才最緊要。
連日來,屠呦呦老人已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榮耀與致敬。但是,在捕捉熱點乃至挖掘花絮的同時,是不是更該回到事件原點?比如,老人身上奮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務實的科學風范,以及崇高的為民情懷和不輟的科學堅守……
不得不說,屠呦呦已被消費,她被迫重復莫言當初獲得諾獎后的一系列遭遇。比如,無休止的采訪,比如獎金能買多大房子,再比如故居如何開發……
中國人有諾獎情結,屠呦呦是最熱的新聞人物,不追逐和追蹤屠呦呦身上的故事,顯然是輿論的失職,但如果把握不當就成了過度消費。
對于這位注定彪炳史冊的科學家,我們除了抱以由衷的敬意之外,也許還應該把握一些底線。
其一,能不能少打擾一些屠呦呦?屠呦呦獲獎后,她告誡在老家寧波的親戚“不要宣傳”,這種清醒令人肅然起敬。屠呦呦已是85歲高齡,她希望不要宣傳,我們是不是應尊重她的建議,起碼不那么狂轟濫炸?
其二,不要造神。據報道,屠呦呦高一高二時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成績單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高三時急起直追,順利考入北大。這說明屠呦呦并非人們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該還原真實的屠呦呦,不要把她塑造成天縱英才式的人物。
其三,不要把她打造成道德完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上確實居功至偉,但一路走來也頗受爭議,比如有人說將集體功勞歸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不符”。還有人認為屠呦呦或有性格弱點。這都很正常,屠呦呦有沒有冒功的道德瑕疵,如今已不重要,獲獎后她接受采訪時已坦承“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這就夠了。
截至7日,日本科學家連續兩天獲得諾貝爾獎,使日本的諾獎得主數量增至24人。據悉,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與近鄰相比,我們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并不算多,僅僅是實現零的突破。正因為如此,請別過度消費屠呦呦,而應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科研機制,以激勵更多我國科學家獲得諾獎。(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