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下,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召開凈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網絡臟話監管和處理的不及時、不嚴厲,甚至無處理,客觀上又刺激了網絡低俗粗鄙語言(臟話)的進一步隨意發泄和泛濫。
昨日,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下,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召開凈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會上,人民網輿情研究室發布的網絡低俗粗鄙語言的報告顯示,“尼瑪”、“屌絲”和“逗比”位列前三。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彭波表示,凈化網絡語言環境,不是防民之口,而是為我所用,改變堵的辦法,用疏的措施營造文明理性的網絡空間。(6月3日《新京報》)
網絡語言是一種“新的社會方言”,具有簡約性、豐富性、開放性、形象性等特征。文明的網絡用語不僅幽默詼諧,風趣生動,而且對我國語言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使得語言更具生命力,根本上對提高我們全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水平、語言水平,大有裨益。
然而,在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里,具有正能量、文明的網絡用語大量涌現的同時,不少低俗、具有侮辱傾向的不文明甚至暴力傾向的網絡語言也不斷地出現,這些低俗、晦澀的詞語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緒,而且對漢語的純潔性、網絡等秩序也造成了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從根本上說,網絡語言屬于新興事物,關于網絡語言何為文明、何為不文明,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身份明確的界限和規則。網絡語言處于一種自發和自由生長的狀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網絡臟話,甚至暴力性的臟話充斥其中,使得漢語言純潔感感染了低俗氣息,但卻又處于一定程度上無據可管、無人能管等局面。
另一方面,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一些人不能自覺有效約束自己,自然不自然甚至故意利用這種難以撲捉的狀態,任由網絡臟話隨意發出、隨處發泄和隨意應用,進一步加重了網絡臟話的泛濫,使得我們的網絡一定程度上充斥著低俗粗鄙臟話等網絡不文明現象。
再一方面,虛擬的網絡世界畢竟也是現實世界的延伸,絕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臟話也是現實臟話的一種體現形式。嚴重的網絡臟話泛濫,也會對現實的社會生態甚至某些個案形成巨大的損失甚至生命傷害,這已然違法了我國現行刑法關于誹謗侮辱罪等規定。但可惜的是,一邊是我們現實中由于網絡臟話等網絡暴力的大量存在,致使一些人由于不堪忍受而選擇自殺等事件頻頻發生。
但另一邊,由于網絡臟話等網絡暴力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和事卻鮮見被處罰的。網絡臟話監管和處理的不及時、不嚴厲,甚至無處理,客觀上又刺激了網絡低俗粗鄙語言(臟話)的進一步隨意發泄和泛濫。
而就網絡謾罵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發泄情緒式,即部分網民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肆意謾罵,致使流言裹脅公眾義憤;一種是惡意中傷式,即有些網民故意將自己的現實壓力和不滿情緒轉化為惡意中傷,對網絡語言空間產生嚴重毀傷;再一種是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如論壇、微博、微信中被廣泛使用的污言穢語。但不管是哪一種,很顯然都是在網絡臟話標準缺乏、監管跟不上的“寬松”環境下產生的。
因此,要想遏制網絡臟話,塑造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就末端的發布網絡臟話“黑榜”而言,具有較現實的針對性和可能直接的凈化意義,未嘗不可。但更重要更關鍵的是完善制度規定,有關方面要針對網絡語言及時出臺標準和衡量細則,從根本上怯除網絡臟話產生的環境和土壤。此外,有關方面也要也要加強網絡語言暴力執法,針對由于網絡臟話進而發展成的網絡暴力問題,及時嚴肅追責。畢竟,只有嚴管嚴懲,才能以儆效尤,遏止網絡臟話的野蠻生成和傳播。(余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