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當地論壇近日出現的一條爆料帖引網友熱議。爆料人稱,黃石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招標公告,以49萬元的預算采購150套制服,平均每套3266元,網友直呼“天價”。 對于網友質疑,黃石市藥監局負責招標事宜的副調研員干淑萍認為,網友嫌貴主要是出于對“成套制服”存在誤解。(8月25日《新京報》)
被網友直呼“天價”的藥監制服,平均每套3266元到底貴不貴?只有標準才是解釋采購是否合理的唯一尺度。根據2014年2月12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財政部發布《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人員制式服裝及標志供應辦法》的規定,每套制服包括春秋服、冬服、夏裙等共10件,按熱區、溫區、寒區設定不同的配置,三區最高的指導價格分別為1415元、1955元、2071元。湖北屬于溫區,擬采購的價格高于規定指導價格的60%。
比照這些規定,相關部門“誤解”的解釋,只會越描越黑。從邏輯上講,藥監人員制服供應辦法這個新規定當地藥監部門不可能不知情。而這個招標公告是當地政府采購部門制定并發布的,按照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列入采購目錄的采購品,都有指導價格約束的,參照的依然是上述規定,沒有理由不知情。
顯然,在這宗采購里所有的規則都淪為了虛設。政府采購作為公共財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本義是規范政府購買行為、節約財政資金、從源頭上防治腐敗。采購部門不從價格上把關,便違背了制度的初衷。何以會如此?恐怕不能說的秘密中契合著各方的利益。對藥監部門而言,無非想越過規定的界線,選擇材質超標的制服,拿配置當福利。至于采購部門,除了拿原則送了人情之外,所享有的采購議價權,恐怕難逃利益小算盤的嫌疑。
其實,類似于“天價制服”在政府采購領域比較普遍。去年,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調研顯示,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辦公用品過程中,有近八成的商品高于市場價格。其中,56.1%的商品高于市場平均價1.5倍;17%的商品高于市場平均價1.5至2倍。這個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采購需求的不合理,只求貴的不求對;另一面則是政府采購招標環節中存在貓膩。政府采購誰來監督一直是采購制度的軟肋所在,采購招標在沒有陽光的空間操作,反而導致了“逆市場競爭”的亂象。所謂的“天價制服”,不過采購制度環境不經意的一次曝光罷了。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府采購的商品、單價標準、購買對象等絕大多數細節,都需要向社會公開,讓公眾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在這方面,國外不乏成功的經驗。如,英國對政府采購規定,所有超過1萬英鎊以上的采購都必須上網發布,最終的采購合同具體條款也要公布。同時,通過公開透明的程序,鼓勵盡可能多的供應商參與競爭,有效防止“共謀”和不公平競爭。根治“天價制服”的誘惑,需要健全并深化聯動的政府采購監管機制,并針對高價采購背后的政府采購體制障礙、制度缺陷、機制缺失、管理漏洞等問題,推動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建設。(木須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