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生部長近日在全俄醫療媒體論壇上援引憲法規定,宣布俄羅斯不會再有付費醫療,每一位俄羅斯公民出生便可享受國家保障計劃下的醫療服務,且醫療服務項目每年都會增加。這意味著俄羅斯公民在公費醫療上享受同等待遇,任何人都不會因沒有錢而被醫院拒之門外。
俄羅斯現行的強制醫療保險基金制度源于1991年的《俄聯邦公民醫療保險法》。根據該法,勞動報酬的3.6%為強制保險,與之對應的是免交治療、藥品和住院費用。此次衛生部長宣布的信息可看做這個制度的一次擴展。實際上,和中國網絡上很多人認為的不同,俄羅斯的免費醫療并未涵蓋所有醫療服務,高端項目還是需要自費。
俄羅斯并不是第一個宣布實施免費醫療的國家,英國、瑞典都有免費醫療制度,甚至美國的醫保改革也是朝著更大政府開支的方向而去,有著一定程度免費醫療的色彩。應該說,無窮無盡的醫療服務始終是人類社會追求的一個烏托邦。
對生存的追求是生命個體的本能,生病后獲取治療也是權利訴求中最為直白、最能喚起響應,并有道德壓迫力的訴求。從心理學來看,健康是人類的一個心理上的保健因素而非激勵因素,簡單地說,即沒有失去健康的時候不知道它的可貴,而一旦生病,花再多的錢在健康上,帶來的也只是恢復常態,既不能炫耀,也沒有自我滿足的提升。所以,雖然人們為了健康不惜一擲千金,但始終覺得這是一種額外的負擔。
與此同時,公民普遍存在著財政幻覺,所謂財政幻覺,指由于財政收支過程的復雜性,讓公民不能完全理性理解,產生對稅收負擔的錯覺,人們往往只感覺到政府開支為自己帶來的好處,而忽略政府開支背后稅收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因而人們普遍呼吁政府承擔起包括醫療在內的更多責任,刺激政府擴大開支。
而且,伴隨經濟發展,人群出現貧富分化,人們的納稅高低不同,納稅多的是少數人,而選票卻是一人一張,于是,除了財政幻覺刺激政府開支,民主政治中的一人一票也使政府擴大開支成為一種選民理性下的必然。
和其他國家一樣,俄羅斯的免費醫療正是政治家對這種理性的收買。首先,從經濟上看,俄羅斯經濟這幾年不錯,各種資源出口也收益頗豐;政治上,俄羅斯畢竟再也不是蘇聯,普京經過政治二人轉之后,所受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大,急需選民支持;從民意環境看,俄羅斯畢竟是從政府統管一切的時代過來的,民眾也有這個呼聲。所以,這個時候當然就會討好民眾,強化免費醫療政策。
相似的制度總會有相似的問題,與其他實行免費醫療的國家一樣,俄羅斯的免費醫療制度也存在不少相似的問題。俄羅斯實行強制轉診,初診都是在社區診所,只有社區診所處理不了才能轉到大醫院治療,但社區醫療卻存在床位不足等問題,而一些大病也并不是全免費,或有免費指標。顯然,這不但會造成排隊、腐敗,也使一部分不愿意等待的人自己花錢看病。
但是,無論如何,俄羅斯的免費醫療問題是一個國家內部公民的選擇問題,是一個平等與自由的價值觀之爭,是稅負與福利之爭,這種價值觀之爭在人類歷史中長期存在,在未來也將長期存在,并不稀罕,正是在這個反復的左右搖擺的過程中,公民個體意識組成的社會意識才能提升。
也許正是因為從未經歷過這種福利與稅負的選擇,中國人對福利有著更大的饑渴。俄羅斯宣布免費醫療的消息傳到國內后,立即讓中國的網絡輿論炸開了鍋。持小政府觀念的反對者認為,高福利、高稅收模式之下的免費醫療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最終必然導致醫療水平下降、排隊、腐敗等問題,不過,這些理由在支持者看來完全不值一提:即使免費醫療會降低醫療效率,拉低服務水準,但起碼窮人能夠看得了病。
顯然,對俄羅斯免費醫療唱贊歌的人們是在借俄羅斯杯酒澆自己心中塊壘——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這背后存在著的醫療投入不足,以及更嚴重的分配不公都時刻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劉遠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