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公路免費政策真正“惠民”,長遠的根本出路只能是,不斷逐步擴大免費通行的范圍,讓免費成為公路通行的常態。
針對免收通行費帶來的公路擁堵問題,新華社日前發文表示,用一刀切方式在短短幾天法定節假日免費通行,鼓勵“一股腦”式出行,惠民效果大打折扣,并建議“可以發放‘免費通行券’,每輛車每年享受一定公里數的免費通行額度,時間則自由把握”。
從理論上看,發放“免費通行券”,確實有可能在一定程度緩解目前“一股腦”式出行,以及由此帶來的公路擁堵問題。畢竟,一旦“每輛車每年享受一定公里數免費通行額度”,車主出行的時間選擇,確實可能更自由,不必非得集中于黃金周這樣的節假日。
但是,從現實角度看,“免費通行券”的實際治堵價值以及現實可行性究竟如何,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斟酌推敲。在這里,首先必須厘清的一個基本事實恐怕是,人們現在之所以熱衷于節假日“一股腦”出行,現行節假日免費通行政策,固然是非常直接的重要原因,但又并非最重要的根本原因,而根本原因還在于,帶薪休假制度的不落實。
再者,就現實可操作性來看,“免費通行券”也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其一,以“通行券”作為公路免費通行憑據,相比目前直接的“抬桿放行”,必然會增加新的免費通行驗證環節,進而成為新的增添擁堵因素。其二,在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收費標準并不統一、懸殊極大的情況下,“每輛車每年享受一定公里數的免費通行額度”中的“一定公里數”,實際上也很難簡單輕松地合理計算確定。
更麻煩的還有,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如此龐大的車輛數量,一旦普遍發放“免費通行券”,也會面臨十分復雜的操作難題和副作用。一方面,巨大的制作、發放成本,不容低估;另一方面,發放過程中,可能蘊藏的各種腐敗風險,同樣不容小覷。如相關發行部門利用手中權力,不公平分配或私占私用“通行券”的腐敗風險。
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更有效地避免現行公路免費政策伴生的“擁堵”等問題,充分確保其“惠民效果”呢?這里恐怕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關鍵無非還在于,必須根本解決這樣兩個繞不過去的老生常談問題。一方面,就休假而言,必須根本解決帶薪休假制度不落實的問題,充分確保兌現廣大民眾可自由把握的休假權;另一方面,從公路角度看,必須根本解決公路不“公”甚至嚴重“私”化,整個社會公路通行費用負擔過于沉重的問題,真正讓“公路”回歸名副其實的“公益、免費”本性。
(張貴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