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今天掛牌成立,浦東那塊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檢驗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35年后,還有多少再改革、再開放的勇氣和智慧。
自貿區掛牌成立距三中全會召開只有1個多月,盡管官方從沒有把兩者做直接聯系,但由于三中全會將探討全面深化改革,自貿區的掛牌就像是提前吹響了號角,它預示了新一輪波瀾壯闊的改革正向中國人走來。
過往35年的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把它從貧窮落后的國度魔術般轉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改革紅利的存量也在越來越少,與發展伴生的問題則越積越多。在經濟及社會管理的諸多領域,中國社會都逐漸遭遇新的瓶頸。我們必須突破它們,并且找到以最小代價實現這些突破的方法和路徑。
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正式設立的自貿區,它掛牌的意義很可能不小于當年深圳等4個特區在廣東、福建的成立。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決心往前走,它就應是新的試驗田和橋頭堡,其更大的對外開放尺度將為改革提供更大的拉動力。當然如果我們對下一步改革持有沒有都無所謂的態度,那么這個自貿區就有可能成為樣子貨。
我們想說,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決心已經與30多年前不同。首先中國最高層的改革決心跟鄧發動改革時一樣堅定,但不一樣的是,當時的改革幾乎完全由自上而下推動,如今中國改革的決心里包含了民間的強烈愿望。中國社會當下繼續改革的共識度大概是這三十幾年里最高的,除了更深入的改革,如今聽不到什么對解決各種問題有競爭力的設計和主意。
中國繼續改革的主要障礙通常被認為來自“既得利益集團”,但這個障礙多少被夸張了。平衡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利益是改革的基本功,很多人大概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當年改革曾經有過的平衡利益艱難。
中國繼續改革的真正難度是向“自由市場”深處走去的同時,保持國家的各種調控能力。政府應在經濟領域盡可能放權已是國家上下的廣泛共識,創造公平、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也已不存在思想和理論障礙。向外國公司開放金融等領域所能帶來的好處幾乎是明擺著的。但實施所有這一切而不削弱經濟及社會領域的秩序,這樣的把握并非自然伴隨著我們,而只能靠高超的實踐能力來保障。
很多新興市場都吃過金融失控的大虧,政府在“自由市場”中的角色也決非一放了之那么簡單。尤其是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的市場,以及作為對政府作用一直有較高依賴的社會,上海自貿區大概很難成為世界上其他成功自貿區的翻版,它大概注定要有某種程度的“中國特色”。
上海自貿區不僅要成為一枚中國經濟的“金蛋”,它更重要的意義應是給中國廣大地區的下一步改革探路。希望它的實踐大膽些,即使有些偏差,它們的扳正過程和經驗也將具有全國意義。
中國社會應對上海自貿區的各種實踐給予鼓勵和寬容,切莫一開始就反對它的某個具體做法,或者在政策層面高呼“不公平”,讓“羨慕嫉妒恨”左右自貿區運行的外部輿論環境。讓我們就把上海自貿區當成中國新的“深圳”,讓它走到中國改革的最前頭,并進而激活、帶動全國的改革升級。
輿論一直呼吁改革,現在改革真的來了,衷心希望葉公好龍的故事不會出現“上海自貿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