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村官”數量最大,村官是最難干的沒有級別的“官”,也是整日與老百姓打交道的“官”。他們身上聚焦著社會幾乎所有的矛盾和熱點,他們承擔著最具體的繁雜事務。尤其在費改稅后的今天,農村向何處去?新農村如何建?城鎮化建設從何處破題?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如何讓廣大農民富裕起來并有尊嚴地生活等,成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的難點。近來,讀罷有關史來賀的系列文章,讓人豁然開朗。史來賀作為中國農村的一位“村官”,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與滿腔熱情幫助群眾樹立起戰勝貧困的信心,帶領全村百姓進軍高科技,并運用新掌握的領導科學和管理知識,形成了以農促工、以工建農、農工商并舉的商品經濟的新格局。他雖然去世十年了,但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忠誠于黨,服務人民是史來賀的畢生追求。
共產黨員之所以優秀,是黨在九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在反對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推翻封建制度、實現人民解放的革命中,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曲折探索中,在改革開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經受血與火的考驗,用鮮血和生命證明了的。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是共產黨員的根本宗旨。“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如果群眾過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產黨人沒本事!”
解放前的劉莊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佃戶村”、“長工村”。當時流傳著民謠:“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1948年,劉莊解放了,工作隊隊長告訴史來賀:共產黨是為窮人辦好事的,是領導人民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剝削、大家都過好日子的社會。這話深深打動了史來賀。史來賀用其一生在踐行黨的宗旨。從他入黨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忠誠于黨、奉獻人民。他擔任村支書的50年內,戰天斗地、艱苦奮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互助合作,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辦廠建企業,一路風風火火,將劉莊從一窮二白變為集體資產近10億元,年繳稅金4500萬元,提前實現了小康。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史來賀的成功法寶。
農村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如何壯大,如何能讓老百姓吃飽飯、吃好飯,早日致富奔小康,史來賀作為村支書夙夜難眠,夢寐以求。劉莊在50多年的發展中,不跟風、不折騰、不懈怠,堅定不移地走符合實際的自己的路,趟出了一條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獨特之路,為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積累了經驗,提供了樣板,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樹起了一面旗幟。這充分彰顯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特別在上世紀50年代時劉莊不辦大社單獨成立了高級社;浮夸風盛行時,堅持不放“衛星”;“文革”期間,“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史來賀說:“咱農民沒苗咋吃飯?誰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來賀領著全村男女老少頂著壓力搞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我國農村勃發出一派生機。劉莊的土地分不分到農戶?工廠包不包到個人?史來賀戴上老花鏡,反復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認為,三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劉莊已由傳統的自然經濟轉入了商品經濟生產,2/3的勞動力已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發展。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劉莊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兼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點,克服“大鍋飯”的弊病,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社,把農、牧、副、商、工等統一起來,實行“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級管理、獎懲聯產”的聯產承包責任制。
實踐證明:史來賀的決斷和劉莊人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新的經營方式,既充分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極大地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比單一家庭經營更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50年來,史來賀始終結合劉莊實際,充分考慮群眾利益,既有效地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問題,也為集體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是史來賀的動力源泉。
習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明白,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史來賀常講,群眾是神仙、是勇士,只有吃透村情民意干事才有辦法、才有底氣、才有主心骨。如果忘記了群眾、脫離了群眾,那就是丟了根本、丟了生命,將一事無成。“我一生就干了兩件事,把群眾帶到富路上,把群眾帶到正路上。”這是史來賀在村支書任上的自我總結。
史來賀生前身后始終備受人們的尊重,一是他一心想著群眾、想著集體;二是他總是吃虧在前,享受在后。關心群眾,首先讓群眾吃飽穿暖。每逢夏秋大忙,他最關心殘疾人、五保戶、困難戶,誰家有困難,他都想方設法去照顧。他多年養成習慣,每夜入睡前,都要對全村300多戶“過電影”。劉莊村民說:“在咱村,是集體致富,不漏一家。全村誰家日子不能過了,老史都過去拉一把。特別是對困難戶,格外看得重,只怕他們過不好。”他最牽掛的是病人、老人、孤兒寡母,連到劉莊上班的外地合同工都感嘆:“這些可憐人,平時誰理?攆在人家后頭說話人家都不想聽呢,他們在劉莊有福了。”另一方面,他嚴格要求自己、律己從嚴。從1965年起,他先后由縣委、地委開工資。起初工資比勞力工分收入高,他一連12年向村里交工資,按勞力平均水平拿工分。1977年起,勞力收入遠遠超過他的工資,他又退出工分拿工資。連回村的退休干部和教師都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要。第一代新村建了6年,分期分批入住,他是最后一批搬進去的。由于他的帶頭,村里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邊紅色新樓房里住的都是普通村民,一邊灰黃老土屋里住的都是黨員干部。食物極度匱乏的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國民兵英模會,公家發了20斤糧票幾十元錢,到會上農民代表免交錢糧,回來后他如數上交給了村里。他與家人約法三章:一不比群眾特殊,二不占集體便宜,三不收禮送禮。幾十年老伴沒乘過他的車,5個孩子也要“夾著尾巴做人”。他說:“有人說我史來賀一生不愛錢,這話不對,集體致富咋能離開錢?但共產黨員只能為黨增光,不能以權沾光。黨員干部不怕吃虧,才能‘說話有人聽,號召有人應’。”
人民喜愛史來賀,農村渴望史來賀,社會呼喚史來賀。
當前,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正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能不能取得實效、讓人民群眾滿意,史來賀的言行告訴我們:要有一輩子對黨忠誠、服務群眾的高尚品質;要有一心為民、踏踏實實、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矢志不渝帶領群眾致富的孺子牛精神;要有實事求是,勇破難題,勇攀新高,奮發進取的拼搏精神;要有心中裝著集體,時刻不忘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獨特思路。(映象網評論員 尚柏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