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一個簡單的“交代”,無關金錢,無關責任,其實是呼吁社會的良知,呼吁人性深處的道德。
近日,兩個“90后”的農民工,冒著大風雨浪,勇救一對落海男女,其中一位叫陳進仁因此失蹤,生還渺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兩位獲救者,趁著混亂悄然離開,沒有留下只字感謝。
現場目睹者眾,即使獲救者不再現身,也應該無損于“見義勇為”的認定,這是可以告慰英雄的。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忍不住呼吁兩位獲救者,能站出來感謝救命之恩,給冒險救人的英雄、給悲慟的失蹤者家屬,一個“交代”。
之所以呼吁一個簡單的“交代”,無關金錢,無關責任,其實是呼吁社會的良知,呼吁人性深處的道德。“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并不只是狹隘的利益交換,而是讓一個未完成的事件有穩定的另一極,是讓社會道德體系因為有所“著落”而保持恒定。正因此,即便是法治社會,傳統的公序良俗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
公眾之所以熱切呼吁一個“交代”,也源于道德滑坡的現實焦慮。日常生活中,已經多見這樣的例子:扶起跌倒的老人反被訛上,公交車上讓座反遭辱罵,撿到巨款物歸原主反遭懷疑。在這樣的例子中,愛的付出沒有回應,禮尚往來的古君子之風式微,維系道德體系穩定的兩極失去平衡。
類似的道德焦慮,在不久前花季少女送孕婦回家反遭殘殺的事件中也被放大。這一案例,給公眾所帶來的最大傷害,不僅是一個善良少女的死,更是善行與惡果之間的極端對立的“交代”帶來的對“善”的猶疑:我們還能不能做好事?
或許,我們應該先學會寬恕:兩個獲救的當事人,也許是害怕承擔責任,甚至也許還另有什么難言之隱。圓滿的結果,當然是當事人勇敢地站出來。但我們還應該理解:社會中的人永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禮尚往來、互敬互讓的君子國本來只是鏡花緣式的理想。
寬恕和理解,是有用的。它們其實能讓我們更堅強,能讓我們的道德更純粹。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對讓座受辱、扶人被訛的困境,有付之一笑的氣度和不改其行的執著。這樣,我們才有陳進仁面對大風大浪毅然跳海的決絕。無論環境如何,我們應該義無反顧,選擇堅持和相信。正是無數類似陳進仁這樣搖曳的微光,才讓我們感受到了正能量。
(評論員 劉志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