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養老改革體制方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接受采訪時稱,50到65歲的男性去做一些養老院的園丁,50到65歲的女的給老人做做飯、洗洗衣服、做點編織,多好!
清華大學起草的養老改革體制方案在網上一出爐,就引起公眾輿論的激烈爭論,質疑和反對聲音顯然遠遠大于支持。人們質疑最多的就是怎么來度過退休后不領養老金的15年?
從楊教授給出的“建議”來看,似乎這15年并不難過,對這些“退休”人員培訓一下,男的去當園丁,女的給老人做做飯、洗洗衣服、做點編織,“輕輕松松”15年就過去了,難怪女教授在說完這些話之后還加了一句評語“多好”。從理想主義角度來考量,楊教授的建議確實可行,對于一些身體健康的老人,修花種草養個鳥,洗洗衣服做編織充其量也就是“健身”,然而,不切實際的理想一旦成為付諸實施的政策,所帶來的危害與后果,我們更不缺教訓。
國家出臺任何一項法規制度政策,目的無非都是為了保障更多人的權益和利益,國家原有規定年齡的退休制度,應當視為國家和全國勞動者簽訂的一份“契約”,人們辛苦工作到退休年齡,按時領取養老金以安度晚年的要求是文明社會應具備的起碼制度保障。無論男的當“園丁”還是女的當“保姆”,對于已經工作到50多歲的老人而言,不僅涉及“尊嚴”問題,其收入也是相當微薄,如果我們社會讓很多普通勞動者在“退休”之后,還要為自己的生存問題疲于奔命15年,這樣不僅殘忍,更是人文法治的倒退。
從人性化角度來說,社會的文明進步不只是體現在高樓大廈多少,更應當體現在隨著勞動者年齡的遞增,無論收入還是生活質量都能逐步提高,用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來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無疑是最合理的。50歲以上群體生活工作的安逸,為年輕人解除了后顧之憂,社會才能更加充滿活力,楊教授的“過渡論”,不但與這一“現實理想”相背離,反而讓50歲以上“大伯大娘”去低收入崗位“再就業”15年,不僅不符合傳統倫理,更不符合現代社會最基本的文明理念。脫離社會實際,離開現實土壤,再有學問的閉門造車,對于社會而言都只能是禍不是福。
《人民日報》日前發表文章四問“延遲退休”:養老金發不出來了嗎?“四問”其實正是對“延遲退休”這一養老金體制改革方向提出了質疑,實際上據早前人民網發起的一項有45萬網友參與的調查顯示,有93.3%的人對“延遲退休”表示反對,民意并沒有改變某些人這種“奇怪”的思維,養老金需要改革的問題很多,尤其是養老金的雙軌制問題,所造成明顯的社會不公不去進行“壯士斷腕”的改革,反而頂住普通勞動者輿論的“巨大壓力”
依然在延遲退休問題上打轉轉,畫個美麗的“餡餅”來忽悠公眾,尤其是某些“既得利益”群體內的老人,何苦要難為老人?
(大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