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山東省環保廳官微@山東環境發布《關于網傳“高壓泵深井排污”有關情況的通報》,公布25家接受群眾舉報并調查的企業,表示并未發現高壓深井排污情況,針對調查企業存在的其他環境問題,環保部門作出了停產、罰款等處罰。
山東環保廳兌現了之前的承諾——公布春節以來受高壓泵深井排污“蒙冤”企業名單。不過兩次態度有明顯差別,之前“氣勢洶洶”地為企業喊冤、要求鄧飛道歉,而這次通報是用客觀語言陳述了舉報內容和現場調查情況及結果。及時反應、就事論事,這才是政府部門對待公眾監督的正確態度。
通報情況也說明,雖然沒發現“高壓泵深井排污”,但根據民眾舉報而開展的環保執法,確實揪出了一些真正的環保問題。涉及環境污染的網絡舉報,或許難以達到多高的精確度,但只要不是惡意,就值得重視。
至于在核實舉報信息過程中,環保部門耗費的物力成本,則是環境治理難免付出的代價。現階段,民眾對環保部門的非議,不在于過于積極、耗費公帑,而往往是消極無為、動作乏力。如果環保部門由于響應公眾監督而經費有所上升,納稅人是樂于買單的。
實質上,環保部門更要意識到,此前“高壓泵深井排污”之所以成為網絡熱點,深層原因是地下水污染已成為不少地方民眾的切身威脅。慮及民眾擔心地下水污染的深層背景,山東環保部門“執著”于“高壓泵深井排污”的調查,并不完全令人滿意。比如,2月19日媒體報道山東聊城“村民反映地下水被鋁業巨頭污染,只能喝鄰縣自來水”,通報稱報道中的排污井實為取水井,但對“村民喝鄰縣自來水”一事,調查結果并未回應。若后者屬實,即使“排污井”不是突破口,也要找到真正的污染元兇。
公眾參與對環保事業關鍵而且必要。即使民眾的線索有粗陋、不精確之處,環保部門也要友善待之,不能因噎廢食。只有環保部門與公眾互動,重視坊間呼聲,方能為環保工作打開新局面。
(西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