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石化牛郎門造謠案開審。女處長起訴發帖網站IT商業新聞網和中華網,索賠10萬元。被訴網站稱:自身不是適格原告,是爆料人造謠。這里的爆料人即是8月20日因惡意在網絡上發布謠言被上海警方依法刑拘的傅學勝。
對于案件本身,庭審內容會逐步披露,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打擊網絡謠言取得成果,但接下來該如何深化并持續?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傅學勝造謠,有一個重要的幫手,就是“網絡水軍”。網絡時代,誰都有可能充當造謠者的“幫兇”,比如此次女處長起訴的這兩個網站,就在這起謠言的傳播中起到了某種作用。
傅學勝花費了較小的代價,雇用水軍在謠言所發布的網站上頂帖,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困擾。如果沒有“網絡水軍”,傅學勝以及“大謠”們不會在短期內取得如此引人關注的效果。“網絡水軍”沒有是非觀,收錢辦事,發帖、頂帖、刪帖,而且門檻很低,聯系容易,傅學勝只花了幾千元就辦成此事。可以說,“網絡水軍”是謠言的重要幫兇,也是扭曲輿論、擾亂人們視線的巨大力量。
所以,打擊網絡謠言,除了依法懲治造謠者、始作俑者外,還應該加大對“網絡水軍”的打擊。“網絡水軍”最早用于商業目的,炒作、宣傳企業和產品,刪除對企業不利的帖子,最后發展到不擇手段爆炒明星、渲染和傳播謠言。無論做什么,都是不光彩的,有違道德甚至涉嫌違法,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打擊“網絡水軍”,面臨著許多難點,比如水軍的組織松散,分布在各地。比如其行走在法律邊緣地帶,即便找到了也很難繩之以法。這就需要網站、微博、論壇等平臺加強技術手段,來控制和消除所謂的“僵尸粉”、“水粉”,使得造謠的門檻增高,炒作有底線,這樣會讓網絡環境干凈一些。
同樣,網絡實名制既然已經推出,就應該落實。客觀說,實名制推出,廣大網民是要承擔風險的,換來的好處,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謠言。如果實名制不能抑制“網絡水軍”,那就基本是一紙空文。風險承擔了,好處卻沒有得到,老實人遵守,狡猾者鉆空子,就說明這樣的制度,沒有發揮出效應來。在這方面,網絡平臺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讓大家意識到觀點可以自由,內容必須擔責。胡編亂造的信口之詞已經可恨,刻意編造和炒作的謠言則應該堅決杜絕。
當然,該案的警示還有:網站內部也應該加強管理,任何營私舞弊,聯系水軍收人錢財進行發帖、刪帖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得到懲戒。
打擊謠言,應該是項長期的工作。傅學勝等人,只是樹立了一個標尺,讓人們看到什么是法律容忍的底線。在這方面,也該注意區分什么是無心之失,什么是有意造謠,嚴防擴大打擊面,讓人們對打擊謠言產生反感。一切依法辦事,否則很難堅持,于國于民都沒有好處。
(評論員 程赤兵)
(原標題:打擊“大謠” 別忘治理“水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