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延安啟動了投資巨大的“上山建城”計劃,按照這一計劃,新城區包含北、東、西三大片區,控制面積達78.5平方公里,未來可用建設用地50平方公里左右,預期承載人口40萬左右,相當于再造一個延安城。規劃一經公布立刻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廣泛關注。一些媒體以“延安千億削山造城”為題進行報道,認為其耗資巨大且暗藏多重風險,有政績工程之嫌。
為什么要造新城,延安官方自有答案,“現有城區飽和”、“革命舊址保護需要”這兩大理由隨便拋出一條,似乎都足以自圓其說。而另一方面,作為質疑的一方,在其指出“黃土的濕陷性問題”、“巖土工程填方區對建筑物的承載問題”、“填方區的長期穩定性問題”之外,又特別提到了另一種風險,即以延安現有的財政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延安新城會否成為“債城”與“鬼城”?
從新華社的報道來看,延安造城,目前基本上是造者自造,質疑者則堅持質疑。誰都不缺論據,誰也沒法說服對方,而且雙方似乎根本就沒有一個交流溝通、相互傾聽對方意見的正式平臺。這樣一種現象,其實已經非延安一地而然。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對12個省區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都準備開建新城,144個地級城市中計劃建設新城的更高達133個,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5個新城新區。舉目四望,蘭州推移700座荒山建新城,貴州多個貧困縣土地置換集鎮建設新城,廬山建新城1.5萬名居民遷下山……各地造城運動可謂風起云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似乎已很難有一種力量阻止一座座宏大的新城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
毫無疑問,新城并非不可建設,比如有的歷史文化名城承載了過多的人流量,為了對歷史文物進行更好地保護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另造新城無可厚非。但只要打量一下就可以知道,在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中,類似情況少之又少。
盡管和延安造城一樣,全國性的造城運動中,作為主導的官方好像永遠都不缺乏貌似雄辯的理由,但一個事實是,質疑的聲浪是越來越高了。專家們紛紛語重心長地指出,“城鎮化不是趕農民上樓”,“城鎮化不是圈地賣房”,今年8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更是痛批一些地方“拍腦袋造新城”“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宏大的新城由于缺乏產業支撐,招來商家寥寥無幾,“新城區最終變成了荒草地”,有的新城沒有足夠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無人居住,成為‘鬼城’”,還有一些新城大肆違規占地擴張,“安置補償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發群眾不滿,群體性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土地資源的浪費、生態環境的壓力、不可小視的債務問題……坦率地說,拔苗助長、脫離實際的造城熱中隱藏的風險并非難以窺測,而且心智正常者幾乎都可以得出一個判斷:如果聽之任之,就存在風險向危機轉化的可能。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在山雨欲來的風險乃至危機面前,誰來對造城熱斷然喝止?
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但也可能是最難的問題。盡管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觀察,中國正在探索的“城鎮化”和世界其他國家業已跨越的“城市化”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就農業人口向市民轉化這一點而言,兩者又別無二致。因此,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罷,其對中國未來的挑戰無非在于兩個方面:對進城者來說,是如何盡快轉化為市民的問題,對政府來說,則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市民,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問題。相對于這兩個方面,圈占土地然后用鋼筋水泥澆灌大樓要簡單得多,然而在現有官員考核體系中又偏偏是最易顯示政績的辦法,一個掌握話語權的人會作何選擇豈非不言而喻?其難以被說服又豈非在意料之中?
為了嚴格評估各地的新城規劃,聽取所在城市公眾意見,是否需要組織一個包括專家在內的高規格調查團開展一次全國普查?無論如何造城熱必須降溫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