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然生產率更高的醫院,國家的撥款應向之傾斜。
據報道,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在“婦幼健康教育與傳播技能”培訓項目啟動儀式上說,我國剖宮產率連年居高不下,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3倍。平均剖宮產率達46%,部分地區甚至高達70%-80%。
數字非常嚴峻,但似乎人們早已習以為常。
因為,早在2007年到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范圍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總剖宮產率為46.5%,位列世界第一。如今,多少年過去了,一切都還在原地踏步。
為什么我們國家的剖宮產率長期居高不下呢?
對此,有關部門負責人給出了一些解釋:如由于缺乏科學的孕產健康教育,目前我國的“孕婦學校”魚龍混雜,缺乏明確的從業人員資質標準等。
應該說,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原因還不止于此。因為,有數據顯示,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剖宮產率僅僅是5%左右,難道改革開放了30年,我們如今的科學孕產教育還不如當初?
核心的問題依然是,我們的相關政策缺乏一種正確的引導。
因為,就醫生的工作量而言,接待一名順產的孕婦較之剖腹產的孕婦,工作量只大不小。一個正常的產程,少則幾個小時,多則一天兩天,然而,做一個剖宮產,即便速度很慢,從準備到手術結束,也不過個把小時,可是接生一名孩子的接生費僅僅50元,而手術費則相比要高許多。而且,從2005年起,北京市的城鎮企業職工有了生育險。在生育險中規定了孕婦生產的支付標準。以北京市的三級醫院為例,自然分娩的支付標準為2000元,剖腹產不伴其他手術的支付標準為3800元,如果能搭上其他手術,費用會更多。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政策引導下,很多產科的醫生都能感到,如果所有的孕婦都是順產的話,醫院婦產科就要喝西北風了。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一直沒有把我國的高剖宮產率的問題真正重視起來,在邊遠地區姑且不論,在北京這樣一個優質醫療資源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沒有把高剖宮產率作為一個治理的重點,在各項檢查中,也多以46%的平均標準作為考核醫院的指標,如此情況下,高剖宮產率也就失去了下降的內在動力。
所以,個人以為,在醫療資金支持上,對于自然生產率更高的醫院,國家的撥款向之傾斜,不能讓那些更多采取自然生產手段的醫務人員和醫院吃虧。只有從經濟方面入手,改變目前扭曲的醫療激勵機制,剖宮產率世界第一的現實,才能有望盡快改觀。
(鄭山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