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南水北調是全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它最后留下的不僅僅是一項物質遺產,肯定也是一項精神的遺產。比如我們準備搞一個移民紀念碑,為移民立碑,將全部移民的名單刻在花崗石上。我們這次不為哪位領導樹碑立傳,專門為老百姓樹碑立傳,這個就是精神遺產(8月14日《中國新聞周刊》)。
“專門為老百姓樹碑立傳”的官方表態,充滿了現代政治的氣息。而于幼軍另外一句話也頗有內涵——“這次不為哪位領導樹碑立傳”,可以說,這代表了權力視角由上向下的一個轉變結果,是政府、國家和權力開始尊重公民權利和尊嚴的巨大進步。我們生活在公民時代里,應該為看到這樣的轉變而欣慰。
南水北調過程中,據統計,前前后后共有16萬人為了配合工程進展而搬遷或移民。應當說,南水北調作為世界上最大水利工程,同樣帶動了一次浩大的移民運動。為此,不僅僅是政府部門還包括幾萬個家庭以及眾多背井離鄉的民眾,都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進一步說,政府部門所付出的代價無非是付出更多的財力和物力,而對于移民者而言,則要承受來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多重考驗。
這里所說的考驗,至少有三個。一者,移民者要被動接受鄉愁的考驗與折磨,無論政府為他們蓋的房子是多么的寬敞華麗,移民者所背負的鄉愁負擔不是一年兩年所能卸下,背井離鄉、水土不服的感覺,相信只有這些人能夠切身感知;二者,一些補償不到位、不愿意搬遷或移民的鄉民,與政府和官員的關系也逐漸僵化甚至破裂,至于發生的強拆現象,更不必再提;三者,搬遷之后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的問題,也是麻煩多多。
上溯歷史,國家與公民、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有案可查還是感性的感知感覺,似乎往往是國家重于公民、政府高于納稅人的關系。雖然說當下的干群關系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大量事實表明,我們正在步入真正的公民時代,每一位公民都應當獲得前所未有的尊嚴。這是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表征。
當電影《小時代》上映之后,我們不僅在討論這部電影,也在討論什么是大時代,什么是小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誰應該大一些,誰又應該小一些?毫無疑問,這是國家的大時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就與公民的大時代完全沖突。這種關系就像“中國夢”和“個人夢”的關系,只有公民的大時代到來,國家的大時代才會如約而至。
所有為國家為政府作出貢獻的人,都應該有尊嚴地接受表彰,而不能被遺忘?!耙泼衩麊慰躺霞o念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其意義并不亞于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國范圍內進行的降半旗、集體默哀等儀式。只有在這樣的進步之中,官本位社會才會向公民社會發展,公民的利益才會得到重視;政府的權力才會真正還原到服務本性。
(山東 王傳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