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表示,稱“七夕”為“中國情人節”是對這個節日的誤讀,七夕節的含義還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按照王教授這個邏輯,“七夕”似乎應該稱之為“中國勞動節”或者“中國家庭節”,顯然不妥。
沒錯,傳統的“七夕”確實有乞巧、斗巧等于勞動有關的內容,不過那是小農經濟時代的必然。在今天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現代工業社會,讓人人都成為穿針引線的高手不現實,也沒有必要。王教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不合時宜。今天的年輕人特別是“90后”,很多人連飯都不會做,你讓他在“七夕”乞巧、斗巧真的很穿越了。如果不走樣地繼承“七夕”傳統,那么,少男少女低頭擺弄的恐怕就不是手機而是香囊了。畢竟時代不同了。
“七夕”就是一個青年男女歡樂的節日,賦予太多意義,大可不必。需要檢討的是,我們太習慣于教化了,無論什么民俗活動都要賦予其教化功能,似乎不提倡點什么、歌頌點什么,這個節日就白過了,這其實是一種教育“強迫癥”的表現。王教授想在“七夕”歌頌勞動沒有錯,但問題是,教化這東西不是你想教化就能教化的,必須得看對象、合時宜。在一門心思經營愛情的青年人那里,你強調“七夕”的勞動內涵是要暈倒一大片的?!捌呦Α边€是輕松點好。
多年來,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抓起了。結果呢?正如一則笑話講的那樣:小學階段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中學階段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成人階段進行交通安全教育,越教育越低級。環境造就人,氛圍影響人,教育成功與否取決于社會大環境。目前,我們社會對勞動尊重是不夠的,你怎么還可能指望年輕人在“七夕”找到勞動光榮的感覺呢!既然不能,還不如單純一些。
其實,“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真正打動人的地方,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傳奇,這才是主線。王教授講的歌頌勞動是故事發展的副線,副線當然不能取代主線。再說,能夠讓人們憧憬美好的愛情,這意義不是也一樣重大嗎?當然,有的節日是必須賦予重大意義的,像“國慶節”,主題必須是宏大的,氣氛必須是熱烈的,態度必須是莊嚴的。然而,大部分傳統節日卻不一定這樣,比如“端午節”,就不一定非得讓人想起屈原來。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過節是享受那種氣氛和感覺,想不起別的來。
我們總是抱怨年輕一代崇洋媚外過“洋節”,丟掉了許多文化傳統,現在他們有興趣過“七夕”了,我們就不要再說三道四了,更不要非得讓他們過出什么重大意義來,那樣是很討厭的?!捌呦Α笔墙小爸袊槿斯潯焙?還是叫“中國愛情節”好,可以討論。只是不能叫“中國勞動節”或者“中國家庭節”。
(映象網評論員 金 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