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母語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只是希望這種美麗不要在危機重重的時候才體味得出。
據《人民日報》報道,近來,曾經讓不少學生頭疼的漢字聽寫測試火了。《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節目,不僅將“聽寫課”開到了電視上,還讓告別校園多年的成年人也甘當“陪考”,老老實實地學起了寫字,而人們交上的答卷卻不容樂觀。
迄今為止,全球已有近百個國家兩千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熱”已經超越了語言版圖,成為一種融合經濟與文化的全球現象。然而,就在我們的母語繁榮于異鄉之時,卻在故土日漸面臨著“淪喪”,這是一種令人無言的難堪。
談起提筆忘字,很多人都以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人更是將其視為電腦時代的“代價”。事實果真如此嗎?互聯網上之所以充斥著錯別字,是因為很多人對此沒有基本的判斷,眾人之所以張冠李戴,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對漢語教學的長期忽視。
實際上,早在2007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過“漢語不及格不能畢業”的號召,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面對今天發生的這尷尬一幕,令人禁不住想問的是——我們身邊的大學到底有沒有開設漢語課,有沒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至于那些高等教育之外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本就是不可或缺的課程,學校教育是否為此投入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是否將此作為檢驗人才的重要標準?當我們身邊的學生紛紛對漢字感到陌生的時候,真正應該有所反省和行動的應該是教育者。
都德在其名篇《最后一課》中寫道:“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其實,任何一種母語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只是希望這種美麗不要在危機重重的時候才體味得出。以提筆忘字為切入點,希望漢語教學能夠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漢語的發展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要使人跨越時空徒然發出都德那樣凄涼的感嘆。
□奕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