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新西蘭總理約翰·基質疑該國乳業巨頭恒天然[微博]為何在發現生產線遭污染數個月后才向公眾披露。
其實,在總理質疑前,恒天然已經給出過說法:“得出這一結果所作的科學檢測使用了現代技術標準。我們總想做事情快一點,但現實是,根據現有技術,要耗時那么長。”怎么檢測,這問題過于專業,一般消費者恐怕整不明白,可能也無意于弄懂。“各種病毒的培養,毒素的來源,都要進行一一排查,確實需要一段時間。”相比之下,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這一解釋則很具象,要通俗多了。
顯然,這樣的說法總理是不滿意的。這種專業解釋,回避了問題的社會屬性。總理的質疑,對恒天然來說,答案是現成的,只不過沒有勇氣說出來罷了。無非是怕影響品牌,降低產量,增加損失等。這是個公開的答案,誰心里都清楚,總理質疑,可能是想讓企業親口說出來,讓他們長點記性吧。
由此可見,新西蘭總理的這一質疑,并無什么高深之處,是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消費者的質疑。但他的質疑很可貴,貴為一國總理,站在公眾立場上,為消費者代言。他的質疑是直捅恒天然的痛苦,是追問,盡管恒天然是新西蘭“最大的公司,最大的品牌,最大的出口商,是新西蘭的旗艦企業”,但在新西蘭總理眼里,這些“最大”很渺小,敵不過人的健康權利,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胸懷,因為有這樣的胸懷,所以他會公開支持中國讓問題奶粉“回家”。
作為一家全球知名企業,新西蘭總理對恒天然丑聞非但不護短反而公開質疑,這一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聯系實際看,我們的不少官員恰恰缺少這樣的胸懷。一事當頭,考慮到的是稅收影響,害怕的是究責,能瞞就瞞,能捂則捂。礦難死了人,一個勁地往少里說;臺風造成災,一個勁地往大里扯。前者保烏紗,后者多得利。他們的本領不是質疑是“搗漿糊”。
學會質疑,應該成為一種從政品格。質疑,就是深究,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質疑別人,就是解剖自己,需要有擔當精神。污染企業為何得不到查處,你得檢視一下,是不是被GDP遮望眼了,顧及它是利稅大戶?
為了擔當,即使冒點風險又何妨。恒天然在發現問題的苗頭時,應該急踩剎車,叫停產品的生產銷售,然后再去查。為什么沒有這樣去做,是不是有人害怕查不出問題自己要為錯誤決定擔責?如果這也算是風險,大可一冒。在人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等大問題上,少點“自私”多點“大公”錯不了。
新西蘭總理質疑恒天然,實際上就是想知道當初他們為什么不緊急剎車。相信在這個問題上,恒天然不敢糊弄自己的總理,因為包括總理在內,這答案都在全世界消費者心里裝著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