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處理創新和監管的思路。金融機構針對監管漏洞創新,監管部門觀察一段時間后著手規范,金融部門再創新,監管部門再規范。這樣螺旋式循環往復,結果是金融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監管政策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嚴密。
繼阿里余額寶之后,蘇寧易付寶也將搶灘理財產品市場,在傳統金融業“攪局者”層出不窮的當下,互聯網金融正受到來自監管層史無前例的關注。(據8月6日《第一財經日報》)
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以電商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第三方支付平臺代銷各種金融產品、余額寶理財產品、人人貸網絡(P2P)平臺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微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等融資難的問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看似銅墻鐵壁、密不透風的正規金融體制上鑿出一個透氣孔,而且倒逼、激活和改變我國的金融體制。
一個擔心是,受到監管部門注目,接下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否會出現所謂的“加強”甚至發生過度監管行為,以至于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呢?筆者認為,對互聯網金融不必立馬在監管上大動干戈,更不必著急給互聯網金融找監管婆婆。
監管目的在于防范風險,保護投資人利益。而從目前情況看,電商小貸公司、第三支付資金結算平臺衍生出的各類金融工具等基本上是安全的,風險并不大。其中最為擔心的人人貸(P2P)金融風險其實也處于可控的狀況,即使發生風險,由于其產權主體和法律責任主體明晰,承擔風險者沒有任何糾紛,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大負面影響。同時,人人貸網絡經營者都在盡量只作中間交易平臺業務,而避免參與到擔保中,因此,目前其風險是有限可控的。
互聯網金融誕生有兩大特點:一是誕生于創新。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制的大弊端是,金融資源配置嚴重不公,使得中小微企業長期患融資饑渴癥。國家無數次采取措施,都未能沖破僵硬的金融體制窠臼。在這種情況下,以馬云領銜的阿里巴巴集團率先借助電商平臺被逼迫創新出電商小貸公司。隨后,一系列互聯網金融模式開始出現。二是完全誕生于市場。孕育、誕生都深深植根于市場之中。互聯網金融可以說完全是由市場機制主導的。
因此,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現階段應以促進其發展為主,不妨將管制先放一放,再看一看,或者說不要那么著急管制,以防止阻礙其發展。不妨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處理創新和監管的思路。金融機構針對監管漏洞創新,監管部門觀察一段時間后著手規范,金融部門再創新,監管部門再規范。這樣螺旋式循環往復,結果是金融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監管政策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嚴密。
(余豐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