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們也許有充足的理由去強調限制生育的必要性。但逐漸地,從很多方面,我們需要意識到那個看似堅不可摧乃至不容商榷的理由,真正被一些零碎卻不失殘酷性的不妙前景吞噬。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一波又一波的“放開二胎”的呼聲不斷傳播開來。而日前,來自新華網的一條消息再度顯示:“單獨夫妻”生二胎政策有望開啟。
這條消息并沒有獲得主導執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國務院衛計委官員的承認,當然,衛計委發言人毛群安也沒有否認。這種不置一詞的態度,加之靠近決策圈的學者明確的預言,使得很多人都相信,“單獨夫妻”可生二胎的政策也許不遠了。
中國的人口政策實施時間超過了30年,它提醒我們需要正視這一政策帶來的后果。換言之,我們也可以說放開“單獨二胎”將會帶來什么好處,畢竟,人口政策需要一個前瞻性。
大抵從2010年以來,輿論對于“失獨老人”的關注開始興起,鏡頭下失去獨生子女老人悲愴的臉龐勾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也同樣激起了這部分人對獨生子女政策的不滿。輿論的強力介入無疑成為促成人口政策發生變化的一大動力。不過,除此之外,一些更為理性的聲音和數據,則構成了更加“正當”的理由。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此前關于“人口紅利”的討論一直非常盛行,而伴隨著中國年輕人口的減少和城市化的不斷加快,打造“世界工廠”的主力軍正在不斷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沖擊也顯得非常直觀。例如,打工者工資的增加幅度就超出了很多雇主和企業的預期。“人口紅利”消失的另一面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按照全球通行的標準計算,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比例達到13.26%,已屬于“輕度老齡化”。對此,社會的養老問題也開始逐漸變成大事,從退休年齡到養老金等等問題,都被放開開來。
此外,由于傳統的“重男輕女”習俗,以及政策本身對這一習俗的傾斜,中國社會的男女性別比例已經從1980年以前的105-106比100,轉變為了2010年的118比100。男女比例的失調所帶來最直觀的社會問題就是數千萬“光棍”的出現。這些宏觀層面的數據,都最終指向人口政策的改變這一方向。
在微觀生活中,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群體也被冠以自私不自立,依賴感強又缺乏分享精神等等負面的品性。拋開標簽化的因素,從一些個人的經驗切入,事實上也不難發現三口之家規模帶給孩子的孤獨感,以及親密關系中的種種傷害。
放開“單獨夫妻”的二胎,看起來有那么多的好處,那么壞處又是什么呢?有人擔心人口會因此發生井噴,但上世紀80年代計生委在甘肅等地做的放開二胎試點已經否定了這樣的擔憂。在可想到的范圍,也許還有人口略增帶給人均G D P增長速度的抑制,以及對相關執行部門利益的侵蝕。但具體到分階段、分地區放開“單獨夫妻”的二胎——— 放開二胎之前有多個定語縮小了范圍,無論對人均G D P還是對現有部門利益的沖擊似乎都并不大。在民族與國家的未來面前,放開“單獨二胎”還有什么障礙,也許只有等政策松動前的那一刻才能全部顯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