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賣瓜難”令瓜農心焦,鄭州市許多企業(yè)和市民紛紛伸出援手,捧出了滾燙的愛心,讓人感動。得益于此,鄭州街頭的許多瓜農更早地踏上了返鄉(xiāng)路。
又是一起農產品“賣難”,又是一年的“瓜賤傷農”。這種周期性現(xiàn)象,似乎告訴人們,農產品“賣難”,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怪圈。雖然,市民的愛心極大地幫助了這些瓜農,社會各界給予了很多關懷,包括城市管理部門,雖然發(fā)生了湖南城管瓜農糾紛死人事件,被網(wǎng)友們說成“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打死老百姓”,但對那些橫七豎八擺在街上、視交規(guī)如無物跑在路上的賣瓜車,人們也都顯得足夠寬容了。
然而,事實一再說明,市民的愛心,顯示了社會的友愛和溫暖,但卻不能完全解決“賣瓜難”。市民的愛心釋放、大量采購,也許能讓一些幸運的瓜農早一些賣掉西瓜,許多人還“賺”了一些,但是,靠社會愛心、企業(yè)救助支撐起的“利潤”是一種非正常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造成賣瓜難的沉疴痼疾。那么,還有誰、有什么方法來幫助農民破解“賣瓜難”難題呢?
又要種,又要賣,中間還包括儲存、運輸……街頭瓜農之難,難就難在要扮演“多重角色”。西瓜產業(yè)鏈上專業(yè)化加工、營銷、零售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或薄弱,造成了如此多的瓜農進城。解決賣瓜難,經(jīng)銷商的作用必不可少。近年來很多農產品都通過農超對接,進入了城市規(guī)范、便利的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qū)菜店、生鮮超市,搞活了農產品流通、穩(wěn)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為什么西瓜卻年復一年地重復賣難的老路呢?
信息不對稱、不準確,多數(shù)農民在種植時“跟著感覺走”,往往是參考上一季的價格,無法與迅速變化的市場對接,就會一再地遭遇“豐收的尷尬”。解決不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不暢問題,農產品賣難現(xiàn)象就會經(jīng)常發(fā)生,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今后就得繼續(xù)忍受由此帶來的陣痛。加強信息引導,增強農民適應市場的能力,這是一個好方法,也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近年來,一些農業(yè)專家和業(yè)內人士呼吁建立起全國性的農產品信息機制,建立全國性的市場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各級政府健全的組織結構,做好研究統(tǒng)計農產品種植面積、產量、價格等情況的工作,指導農民科學種植,保持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賣瓜難的事實,再次表明,加強農產品信息服務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賣瓜難”也提醒瓜農們:一定要把瓜種好。西瓜銷路好,最基本的是消費者“買賬”。西瓜不甜,愛心也無能為力、難以為繼。近年來西瓜品質正在下降,一些瓜農片面追求高產,過量施用化肥,西瓜不甜,個頭還偏大,而當前,老百姓對西瓜等農產品的要求卻更高了,“寧吃鮮桃一口,不食爛杏一筐”,再用大而不甜的西瓜提供給市民,這是糊弄人家,也是糊弄自個兒。
“愛心瓜”不能真正拯救西瓜,但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提出了嚴肅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如何對待自己的本職,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題目。從這個意義上說,愛心,也能夠破解“賣瓜難”,不但能破解“賣瓜難”,而且能夠破解社會乃至人生的很多很多的“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