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開幕的首屆“中國CDN十五年發展大會”上,首都互聯網協會主任佟力強對外表示,2012年中國的平均接入網速是1.6兆每秒,這在全球120多個國家中排名96位。不過這種狀況正逐漸得到改善。(北京晨報7月19日報道)
關于中國網速慢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有那么一個時間段會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其實對于我們的網速到底慢還是不慢,也許絕大多數中國網民都不知道,因為相關數據很少公布,相關問題很少披露,大家只能憑個人體驗和感受來做一些感性判斷,而且每當網速慢的輿論沸沸揚揚之時,就有行業內專家跳將出來,認為“不科學”、“不理性”,為行業進行辯護。因此,很罕見地當有關方面權威人士出來承認網速慢的時候,很可能是網速已經慢得太過分了,不承認慢都不好意思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這樣慢下去不可能了,行不通了。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根據政策目標,“十二五”后三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年均增長20%以上。權威部門測算,到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中央政府在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出臺重大政策促進信息消費,網速慢的問題如果還是不加以正視、不好好解決,又怎么行呢。
隨著老百姓不斷提出意見,加上中央把擴大信息消費作為拉動需求的重要抓手,我們有理由相信,網速慢的問題應該會得到解決。但造成網速問題的那些因素,比如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差、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弱、市場準入門檻高、配套政策不健全、體制機制不適應等問題,能否這種解決呢?我們的網絡接入服務市場是高度壟斷的,只有少數幾家企業才有資格進入,這就讓網絡提速的動力先天不足,提速需較多基礎性投資,而且運營成本加大,企業收入卻很難同比提升,既然如此,某些習慣于坐享壟斷資源之利的企業怎么可能會去做這等“傻事”呢?就算上級提出要求,也可以異口同聲地說:技術有難度、企業有困難……等等,結果,一次提速的硬要求,反可能成為某些企業向國家伸手索要補貼的好借口。
什么是信息消費?從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來看,信息消費涵蓋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管理消費等領域,覆蓋信息服務,如語音通信、互聯網數據及接入服務、信息內容和應用服務、軟件等多種服務形態;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多種信息產品;還包括基于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云服務等間接拉動消費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對照上述各項發現,其實今天中國網絡服務的樣式并不落后,多元競爭激發了民族的創造力,我們很多應用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市場規模龐大,正處于居民消費升級和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融合發展的關鍵階段,信息消費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然而,偏偏是那些基礎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遠遠落在時代后面。那么,為什么還要將基礎資源封閉起來呢?因為有尋租的空間,有既得利益,有堂而皇之的借口,這些形形色色的保護傘,真能保護民族利益嗎,真能保護所謂的行業利益呢?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國務院提出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推進光纖入戶、大幅度提高網速,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年內向全國推廣,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等措施,這些重大舉措如果能夠得到落實,將打造出一個中國信息服務升級版,這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映象網評論員 茹向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