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貪腐起于一念,只有以制度高壓線來營造良性的官場示范效應、集體意識、制度暗示,方能讓很多原本立志“做個好官”的官員慎終如慎始,自守謙恭、常懷畏懼。
近日《檢察日報》報道了河南交通廳原廳長董永安的懺悔錄,他是同一崗位的第四位連續落馬者。綜觀四任廳長“前腐后繼”的落馬史,很多細節的共同之處發人深省。而其中董的前任張昆桐在獄中的懺悔尤有代表性:“金錢和私欲的誘惑使我陷入泥潭,我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腐敗現象視為主流,認為大都如此,我又何必獨善其身?”
貪官在落馬前,其思維路徑和取向果然異乎常人,他們為何對貪腐現象“一葉障目”?個中共性,值得深挖。
“視腐敗為主流”,是因為少數人深陷官場小圈子,卻疏遠了老百姓這個“大圈子”。工作則從會場到會場,生活則與老板“勾肩搭背”,忽略了我們黨一貫視為法寶的調查研究,做官的方法論上存在問題,難免與群眾漸行漸遠。北京市海淀區原區長周良洛,“一到晚上,就很想過那種‘夜生活’”。如此畸形灰暗的社交圈子,眼前耳畔充滿“負能量”,如此不接地氣、不懂民情、不諳民意,自然猶如身處廣寒宮,又怎能不對官場氣候、社會風氣作出加倍陰暗的判斷,進而加倍地脫離群眾?
“視腐敗為主流”,更是因為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面對手中缺乏監督和約束的權力,心旌搖蕩意亂情迷。絕大多數落馬官員,都呈現出人生觀、價值觀上的迷失,面對太平盛世、經濟繁榮,他們將艱苦奮斗的好傳統忘到九霄云外,要么缺乏與貪腐之風針鋒相對、甚至僅僅是拒絕同流合污的勇氣,要么主動“濕鞋”,用手中權力大肆尋租。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領導干部帶頭樹立的壞榜樣,帶壞了風氣,又在更大的“圈子”內擴散了“把腐敗當主流”的錯覺,遺禍無窮。
風氣熏陶人,而制度塑造人。從根本的層面看,這么多年中央經常講、反復提“兩個務必”,發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為何腐敗懈怠等 “四風”和“四種危險”仍觸目驚心?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訪西柏坡時強調,主觀上說,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好;客觀上說,主要原因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在有些地方沒有落到實處,在一些方面管黨、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松。
療治之途,亦應在這兩個方面求解。一方面,當前應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令全體黨員干部的思想狀態有一個整體提升。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否則極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尤需大視野、大境界、大追求。“己身正,不令則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最近,中央再三強調“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級做給一級看,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開始。
另一方面,唯有“合力”,方能觸及靈魂、形成高壓線。“思想尋根”之后,必然便是“制度塑形”。學習、理解、認同,這是思想基礎;遵從、恪守、敬畏,則要靠制度的獎懲機制來強化這種“條件反射”。很多時候,貪腐起于一念,只有以制度高壓線來營造良性的官場示范效應、集體意識、制度暗示,方能讓很多原本立志“做個好官”的官員慎終如慎始,自守謙恭、常懷畏懼。而其根本,仍是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唯有透明的權力、規范的權力、受約束的權力,才是廉潔的權力、有效率的權力,也才是安全的權力。現在是時候好好研究這句話的實操性了。
河南落馬廳長董永安曾奉勸現任官員,切莫“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矣”。對官員而言,這是一個個體如何走出“前腐后繼”惡性循環的切身問題;對一個政黨而言,則應提升到對如何走出歷史周期律的宏大而艱巨命題的思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