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公司在體現存在感方面,向來不憚以最娛樂的方式出現。話說某項調查說,九成以上的人遇到過“提筆忘字”的情況,其中將近三成的人“經常遇到”。有位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兼人大代表,明顯受到這個調查的鼓舞,說要提議設立漢字考級體系,“全民寫漢字”。
因為問題不少,所以開藥方的江湖郎中更多,有沒有電線桿,都能張貼小廣告。就拿“提筆忘字”這茬事,能從這等微不足道的事,聯系到廟堂之上的藥方“體系”,你不佩服都不行。但我要說句實話,請淡定,沒那個勞什子“考級”,漢字也死不了。
文字是一種日常工具,能多寫的人自然就會多寫,不能寫的人還會說。哪怕都是文盲,這漢字照樣不會消失。因為“提筆忘字”,漢字就會行將死亡;為了不讓漢字死亡,就得練字;為了敦促練字,就得設置考試。組織考試,書協負責出卷,這不是給自己攬生意么?
漢字手寫的機會少很多,這是電腦普及的成果,而不是惡果。或許,“提筆忘字”的情況大有人在,但搞全民練字、考級,這不是吃飽撐的嗎?就因為某些人微不足道的小問題(甚至都夠不上是“問題”),就要給“全民”喂藥吃,這難道不是“藥不能停”的癥狀嗎?
網民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更多人用鍵盤使用漢字輸入,從拼音到五筆到語音輸入法等,網民越多,漢文字推廣機會就更容易,這是漢字壯大影響力的成就與機會,與漢字的衰亡沒有半毛關系。如果搞書法的“痛心疾首”,那語文老師豈不是要撞墻以示負責?
當然,將書法弄成藝術考級的門類,像鋼琴、舞蹈那樣弄成考試,讓書法愛好者陶冶情操,或者讓孩子多一張競爭的證書,也都不算壞事。但少數人附庸風雅的書法樂事,畢竟不同于“全民運動”。無論“運動不運動”,漢字都在那里,自得其樂,自安其命。
說到底,不管漢字被賦予多少審美的任務,它在實用的基礎上都不過是一門交流與表達的工具。交流要好,表達要恰當,只能通過使用者的努力來完成。至于“全民寫漢字”,既不現實,也不能實現。好歹來說,漢字比你我的命數都長,放寬心吧。
(辛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