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歷史上的核心地帶——圓明園西北部地區正在實施環境整治修復工程,未來將向游客開放。但圓明園學會多位專家認為,這個2011年4月開始的工程是毀壞性的,圓明園的性質正從“遺址”滑向“公園”。(7月12日《京華時報》)
從報道上來看,圓明園這個環境整治修復工程,動用的是大型機械作業,“很多挖土機從遺址上開過去”;挖掘機挖出來的石塊挪位重新壘砌,“怎么好看怎么擺”,失去皇家園林的風范;鋪水管和電路,也是“怎么方便怎么來”;多處遺址的結構已被挖土機挖掘,用磚石覆蓋,修成游覽步道,路邊安放了許多石椅,兩旁種上常見的桃樹、竹林……一個頗負盛名的遺址被整修成“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公園”,人們還會心馳神往嗎?遺址的價值就是它的原生態。
據說,在2000年時,有關部門將圓明園的性質規劃確定為遺址公園,但筆者認為,圓明園的真正價值是中國近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見證。作為遺址,圓明園承載的是一段不能抹煞的歷史,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游客們去圓明園,最想看的是被破壞的遺址的原有狀態,而不是去游覽步道、坐坐石椅、看看桃樹竹林。因此,圓明園應是以保護遺址為主題的公園,遺址才是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主體,保護遺址應是公園整修利用的前提,豈能將圓明園往俗不可耐的普通公園的方向整治?
事實上,需要警惕從“遺址”滑向“公園”的,絕不止圓明園一處,應該在全國范圍內,防止帶有教育警示意義的歷史文化遺址變成普通公園。如今,“遺址公園化”傾向在各地盛行,紛紛將當地一些遺址圈起來,搭配人造景觀,修建樓堂館舍,移栽奇花異木,將遺址的記錄與緬懷功能,轉換成可供人們吃喝玩樂的文化娛樂消費場所。遺址變成了賺錢的機器,歷史變成了商家的促銷品,勢必傷害遺址與眾不同、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內涵。對遺址如此“保護”與開發,不是有愛心,而是很貪心!
據報道,國外很多遺址一切都是原汁原味,大片大片殘垣斷壁也不會當作垃圾清理掉,更不會像圓明園那樣大規模整治環境。羅馬人甚至連遺址的一根柱子倒了也不會扶起和修補,若扶起來修補好,歷史感可能會消失。我們對遺址何時才有如此神圣的敬畏之心呢?
在此有必要呼吁:遺址公園化可休矣!遺址公園,以遺址價值與內涵的展示為首要,保護是第一位的;而普通公園,是公眾的日常活動場所,文化休閑是第一位的。切莫將遺址和公園有意無意地混為一談,一味地開發出來招引游客以“撈金”,甚至將所有文化都變成GDP。就像作家馮驥才所說的,如果昭君墓不再是“獨留青塚向黃昏”,而只是公園中間一個不大不小的土堆,連游人也會興味索然——從哪里去感受歷史呢?
(何勇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