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江門核燃料項目事件事態擴大,當地政府以及項目施工方最需要做的就是滿足當地民眾的知情權,耐心溝通、科普。
投資近400億元的核燃料加工廠項目,自然受地方政府追捧。中國核工業集團的這一項目,超40個地方政府趨之若鶩,展開了激烈爭奪戰,廣東江門鶴山市最終勝出。鶴山市官網稱,項目建成后,無論是在工業產值還是在稅收方面將會再造兩個鶴山。在項目即將上馬之際,當地公眾開始發出質疑反對之聲。(7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
一個項目能夠“再造兩個鶴山”,可想而知,鶴山政府爭取到這個項目,該有多么興奮和自豪。項目雖然至今尚未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但拆遷征地工作,已經在進行中,當地準備舉全市之力推進該項目動工建設,要求以“快”字當頭,以便在年底前上馬動工建設。
這讓人疑惑,發改委尚未批準立項,更沒走到環評階段,該如何在年底前上馬動工呢?所謂“快”字當頭,難道是要先動工后環評?
同樣是這個項目,因為有一個“核”字,當地民眾的感受卻與政府部門完全不一樣。在完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突然面對一個只有10天公示期的核燃料加工廠項目,任誰都難免產生核輻射、核污染等方面的擔憂。
盡管當地政府強調,核電公司在這方面的技術,如何先進和安全,可公眾還是會反問:既然對安全如此自信,為何不能在政府與核電公司簽訂合同之前,就與民眾進行溝通協商?
或許,這一項目安全性不成問題,但是公眾對于相關知識的確缺乏了解,甚至錯把核燃料加工廠項目當作核電站,卻是事實。
之所以如此,或許,當地政府和企業認為得到民眾的支持毫無必要,否則就會提前做大量的溝通和科普工作;像現在這樣先將生米煮成熟飯,然后搞突然襲擊式的短期公示,更像是走個過場,缺乏對民意的基本尊重。
其實,在現行政績考核體系下,地方拼盡全力拿下大項目,往往被置于首位。從近些年各地的PX事件來看,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不惜代價、窮盡一切爭取一些大的項目到當地落戶,到最后,幾乎都引起了當地強烈的民意反彈。這幾乎是當下化工、涉污染項目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基本規律。
以此觀之,一些地方政府的大項目至上思維,使之忽視了民意訴求,也難以嚴格遵守環評等程序,更遑論與民眾的溝通以及相關知識的科普。要根本上改變這種惡性循環,地方政府尊重程序、尊重民意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理順政府職能,改變職能錯位的現狀。把市場能做好的交給市場,政府少插手,才是治本之道。
而如何避免江門核燃料項目事件事態擴大,當地政府以及項目施工方最需要做的就是,滿足當地民眾的知情權,耐心溝通、科普。如果,市民仍然強烈反對,那么,也應該做好項目下馬的準備。
(舒圣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