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災當前,關注城市防澇很重要,但農村、偏遠地區防洪也不能被漠視,其防災能力亟待升級,災害治理中的填補缺漏、嚴厲問責均不可或缺。
7月7日以來,全國多地下起暴雨,并引發了洪澇、泥石流等災害。四川都江堰五里坡泥石流,30至40人因山洪泥石流被埋壓。而江油盤江大橋垮塌事件,總失蹤車輛達到6輛,失蹤人數達到12人。河北邢臺一輛小轎車被淹沒在地道橋下的積水中,車內三人不幸全部遇難。
與此同時,武漢等很多城市,又再次上演“在城市里看海”“水漫街頭”等景象。以暴雨為契機,反思城市安全生態,委實很有必要,無論是市政設施等長線規劃,還是針對性防御,都應在砥礪中改進。
但社會關注度也不能過度失衡——公共聚焦點,不能只盯著城市受災區。很多時候,農村及偏遠地區因基礎設施缺失、預警系統匱乏,還有受地勢影響,受災更嚴重,卻容易被遺忘。
比如說,今年2月,長沙暴雨,21歲女孩楊麗君不幸落入無蓋下水道,引發全城搜救、警方特辦、媒體直播;相形之下,當地部分遠郊縣、農村地區也深受暴雨之害,遺憾的是,它們卻難得到同等頻度的關注,對其的新聞報道,或是輕描淡寫,或是選擇無視;而輿論關注、政策扶助,也十分有限。
公眾、職能部門關切“墜井女孩”的境遇,無可厚非,也無關“過度敏感”;只不過,城鄉受澇,社會眼球資源“厚此”不能太“薄彼”,而政策短板也急需彌補、提高,對農村防洪不可缺乏應有的重視。
應該說,造成關注熱度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農村、偏遠地區資源相對貧瘠,“地情”復雜,常處在媒體關注的輻射面外沿,獲得的眼球資源少之又少;在“媒治”語境中,政策制訂、設計圍著公眾興趣點跑,也很正常;其次,農村、偏遠地區的百姓話語“音量”微弱,缺乏表達的路徑。
還有是政績指揮棒的偏失。某些地方面對澇災,下了“死命令”——“城里不能死人”。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里死人會引起關切,牽連到官帽;而農村、偏遠地區嚴重受災,則少有跟政績評估乃至輿論評價掛鉤,而“地理條件使然”、“天災所致”等,也易成卸責借口。
當然,有些災害中,農村死亡人多,確實是因為天災、地理條件等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城市防汛也應該切實提高水平,然而,彌補農村偏遠地區防汛的薄弱,也確實應該去做。在農村偏遠地區,像城市一樣水平的防災救災體系,是否也被提上政策議程,并得到足夠重視?
雨災當前,關注城市防澇很重要,但農村、偏遠地區防洪也不能被漠視,其防災能力亟待升級,災害治理中的填補缺漏、嚴厲問責均不可或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