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公益性的“母乳銀行”,我們的醫院,尤其是社區醫院,可以嘗試承擔這樣的角色。
近日媒體披露深圳地下人乳交易問題后,《北京青年報》記者連日采訪發現,人奶交易的地下市場在北京也異常活躍,一些袋裝的人奶在淘寶網上直接以數十元的價格出售。
和此前“成人喝人奶”新聞中強烈的色情隱喻不同,北京人奶交易中,很多買家是那些自身奶水不足的媽媽。買人奶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健康的飲食。這種情況其實很多有過孩子的父母都能理解,因為個人體質情況不同,有的媽媽奶水充足,為孩子吃不完而發愁;同樣也有很多媽媽,因為孩子奶水不夠吃而只能過早地找奶粉來替代。這也是人奶交易之所以會出現的“市場背景”。
人奶通過網絡交易,倒是可以避免當事人的尷尬,但這種零散的私人交易,同樣有很大的安全隱患。賣方對人奶的存取是否衛生、保存時間是否科學等,都很難保證。而且,正如人體器官買賣造成的倫理沖突一樣,人奶這種特殊“商品”的交易,也容易引發各種倫理的擔憂。事實上,國家現在也有母乳不能作為商品經營的規定。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種看似“小眾”,其實事關很多孩子健康成長的事情?國外的成功經驗,是建立類似“母乳銀行”這樣的組織。所謂“母乳銀行”,是歐美一些國家興辦的一種非營利性機構。號召一些奶水有富余的新媽媽,將多余的奶水捐出來,為其他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的嬰兒提供人奶。據報道,法國已建立起20多家“母乳銀行”,英國和美國也各有十幾家。
我們完全也可以借鑒成立這樣的“母乳銀行”。當然,要吸引足夠的媽媽來捐贈、保證捐贈出來的奶水能夠得到安全的保存和管理,需要相應的人力和設備,一定的投入是少不了的。在國外,承擔“母乳銀行”功能的,有些是醫院。因為要確保捐贈的奶水足夠安全,捐贈者要經過很嚴格的體檢程序,醫院顯然更有條件做好這些工作。
我們現在的公益組織發育還不夠成熟,恐怕短期很難涉足這個相對小眾的領域,但是我們的醫院,尤其是社區醫院,可以嘗試承擔這樣的角色。一來好多社區醫院平常病人不多,完全有精力和條件來嘗試這個“業務”,另外社區醫院因為服務的人群相對集中,有了一層“熟人”關系,也相對容易贏得媽媽們的信任。
當然,和人體器官捐贈一樣,醫院如果嘗試這個業務,怎么保證其公益性、純粹性,而不是成為醫院的又一個盈利項目,是需要預先考慮,并設立一定規則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