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實名信訪也要防“截訪者”
在大量投訴者涌入的情況下,更要未雨綢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為投訴者筑牢個人權益的防火墻,防止因信息外泄而發生打擊報復之類問題。
從7月1日起,國家信訪局全面開放網上投訴,這標志著“網上信訪”邁出了一大步。消息一出,應者云集,劇增的訪問量,曾讓網站一度“吃不消”。日前,央視記者實際體驗更發現,投訴只能是實名注冊、登錄網站的相關專欄,才能受理。注冊還需登記實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看來,網上投訴實行的是實名制。
說起實名制,人們的心情多少有點復雜,從放了空炮的手機實名制,到爭議不小的上網實名制,再到偶露崢嶸的菜刀實名制、口罩實名制,不得不說,實名制讓人歡喜讓人憂,加強了監管,也帶來了束縛;為的是安全,但也蘊含著風險。具體到網上信訪實名制,也不免有這種感知。
對信訪人來說,實名投訴,把自己姓甚名誰、家住何處、電話多少、所訴何事等都填寫一遍,不免有麻煩、不方便之類的感覺。但從另一角度看,仔細填報個人信息和投訴事項,既對個人網上行為是一種規范,更在表明,雖是網上投訴,但同樣需要嚴肅認真對待。丁是丁、卯是卯地把事情和問題說清楚,不像平常發個帖子、寫個微博那么隨意,更來不得半點兒戲。這樣,可以避免惡意灌水、虛假信息泛濫,防止資源和人力的浪費,讓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提高網絡信訪平臺的效率。
而對信訪部門來說,通過實名制和投訴信息規范填報,不受理匿名以及事實不清、責任主體不明的投訴,可以更精準地掌握信訪人的訴求,為實現“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打下良好信息基礎。但也需看到,網上實名投訴也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風險。
與上網實名制類似,網上投訴實名制也存在信息安全風險。較之傳統信訪渠道,網上信訪在泄露投訴者信息方面,多了黑客盜取、系統故障、釣魚網站等可能途徑。再者,有上訪者,就有截訪者,網上也不例外。尤其在大量投訴者涌入的情況下,更要未雨綢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為投訴者筑牢個人權益的防火墻,防止因信息外泄而發生打擊報復之類問題。
當信訪人用鼠標和鍵盤留下自己的真實信息和真切盼望,對信訪部門來說,這是一種沉甸甸的信任。再先進的網絡技術,只有在扎實的作風、為民的觀念、有效的制度之下,才會真管用。網上投訴的實名制,離不開網上受理、網下督辦和結果反饋等一系列配套機制,離不開一心一意為百姓排憂解難的作風,如此,方能規避實名制的風險,放大其正效應,不負群眾的期待。
(評論員 陸文江)
(原標題:網上實名信訪也要防“截訪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