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投訴受理辦公室舉行放開投訴受理內容動員會,對7月1日起國家信訪局門戶網站網上投訴全面放開受理內容進行動員部署。此舉被視為建立健全網上信訪工作的必要舉措,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網絡反映問題,網絡信訪渠道應運而生。
打通網上信訪渠道,是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各方的需求,有關負責人還提及要通過此方式降低信訪成本。這里的成本,在政府方面體現為日常行政成本,對于上訪者而言,則在于層層上訪而導致的經濟成本。另外,眾所周知,地方政府往往通過截訪以減少本地民眾赴上級政府上訪的現象,這方面的成本盡管未被計算在內,卻是當前地方政府須面對的信訪難題。網上信訪減少地方截訪,也值得期待。
然而,若樂觀地解讀此舉意在通過上網減少上訪,顯然很牽強。一來,由網線搭建的信訪辦公室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尚難預計,另外,網上信訪本質仍是上訪,只是因為其“低碳”特點具備時尚特質,然而在這背后,是上訪人具體甚至強烈的個人訴求。過去現實生活中不乏上訪的悲情案例,上訪者的不幸遭遇使信訪制度的功效備受質疑,網上信訪渠道作為緩沖地帶,如果能夠高效運轉,為上訪者解決實際問題,無疑將分流現實信訪渠道的壓力,但減少上訪的表象下也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
這其中,接訪后的問題解決程序很關鍵,網上的信訪信息紛至沓來,負責接訪的人該采取怎樣的程序消化這些信息?如果只是將問題轉至涉訪地方政府,并缺乏后續的反饋機制,上訪者對網上信訪渠道勢必失去信心。盡管在現實的信訪渠道中,對上訪信息也有類似的處置方式,但不同的是,在現實中上訪,因為其詳盡的材料,尤其是上訪者看得見的付出與艱辛,往往容易喚醒上一級政府關照其遭遇,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因此高出幾分。出于這樣的考慮,上訪者對現實渠道的上訪,無疑更有勝算。若網上信訪渠道不能高效地回應上訪人的訴求,后者自然還要回到常規的上訪渠道。另外,網上信訪渠道的技術設置也值得關注。
在此之前,國內主要網站推出的網絡監督專區,事實上與網上信訪異曲同工。通過網絡分流現實信訪壓力,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信訪局勢,無論渠道如何變換,底層民眾對信訪的依賴不會減弱。“信訪不如信法”呼聲已久,司法不倡蓋因司法不公以及司法不獨立之痼疾,無論網上還是網下,信訪制度只是對常規制度的補漏,有論者重提“用司法程序取代這種法外投訴和人治式干預”,盡管這樣的呼吁司空見慣,卻是為信訪減壓乃至實現社會穩定的切實之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