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出臺高考偶發事件處理工作程序,考生若忘了帶《準考證》,可先“驗臉”入考場,由考生領隊于考試結束前送至考場(6月4日《齊魯晚報》)。
吉林省將實施“史上最嚴”高考安檢,金屬探測儀一響,即便是女生文胸后面有兩排金屬搭扣,也將被拒之門外。考規考紀嚴明到這個份上,或許對端正考風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是否涉嫌對考生的身體權利構成侵犯,是否會對考生的心理造成消極影響,卻似乎不在規定制定者的考量之列。
相比之下,山東省制定了這項考規,則讓人倍感親切。從考生忘帶《準考證》,到忘帶2B鉛筆等考試工具,種種偶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程序可謂細致入微,從不厭其煩的諸多細節上,隨處可見對考生的悉心呵護。這樣的考規之所以是令人稱道的,就在于它無處不體現出對“人”即考生的關愛,而人性化制度,總能以其春風化雨般的溫情,使人感受到這種制度所體現出的溫度。相比之下,吉林制定的“史上最嚴”高考安檢,諸般舉措嚴則嚴矣,卻只能令人感到這種規定由于缺乏對人的尊重而透出的冰冷。
去年,上海高考曾發生這么一件事。一名考生遲到了2分鐘,不能進入考場。考生的媽媽又是求情又是下跪,最終考生還是未能參加考試。這樣的考規考紀不能不說嚴明之至,但制度畢竟是由人制定的,再嚴謹的高考制度,其目的也無非是致力于公平公正,維護考生的根本利益,給考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考試環境。奉制度為僵死的教條而缺乏靈活、人性化的運用,以機械的條文抹殺客觀的人性,這樣的制度也就徒具形式意義,在切實維護考生權益方面乏善可陳。人們詬病這種看似嚴苛實則僵化的教條,稱其不近人情,原因就在于此。
高考是一場選拔人才的考試,其真義在于對“人”的考核。顯然,人不是刻板的機器,高考同樣不能用缺乏人性關懷的刻板制度來約束。“認臉進場”的高考,無疑更貼近高考的本義。(屈正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