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萬畢業生讓今年大學生就業遭遇最冷寒流,然而記者近日在重慶部分高職、中職院校采訪發現,應屆畢業生被用人單位哄搶一空,有的一兩年前就被企業“預訂”,多數畢業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重慶市永川區有高職中職院校18所,被譽為“職教之城”,在校學生超過10萬人,這個區連續8年高職就業率在96%以上,中職在99%以上,今年雖然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訂單式培養有所減少,但整體就業率仍然能超過95%。(新華社重慶5月27日報道)
大學生就業難甚于高職生,這種情況形成的根源在哪里?首先,問題在于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不少家長和學生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才,大學畢業生也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希望找份體面的工作,從而在就業市場上“高不成低不就。”而高職中職生認同自己的“藍領”身份,能吃苦,愿意在一線工作。為此,一些高職中職院校教師呼吁,家長和學生亟需改變觀念,不一定非要讀大學才能成才,讀高職中職一樣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
除了家長和學生自身觀念的原因,我國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對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形成也難辭其咎。中國大學的行政化和官僚化,是歷史原因形成的,沿襲到現在就有部級局級大學、副部級、廳局級校長之說,官本位意識嚴重。國外的高校,校長級別的領導一般也就3至4人,而反觀國內,往往是一個大學就能出20多個副廳局級以上的干部。前不久,網友微博透露,北大官網公布校領導機構設置中存在11位校長助理,5位副校長等共計27(2人兼任)人,引發一陣聲討,稱“北大淪陷”,并評價說:“你們讓胡適、蔡元培、嚴復,這些老領導汗顏啊!”
高校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促使人們產生不斷攀高的愿望和想法。比如,本、專科學校的級別待遇不同,本科學校是正廳級,而專科學校是副廳級。此外,本科學校的財政撥款以及學費標準遠遠高于專科,等等。于是乎,專科學校想升本科,本科學院想改成大學,大學想升為重點,高職想變成普通高等學校,造成“各類高校爭升格,千軍萬馬奔精英”的局面。幾類力量匯集在一起,在社會上形成一股過分追求學校規格、而忽視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風氣。大到全國學校布局,中到學校定位,小到課程設置,莫不唯級別、待遇是瞻,由之導致教育缺乏生機,人才的層級培養出現混亂,無法面對市場。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時期,但由于舊的觀念、某些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教育經費短缺,人才結構單一,同時也造成就業壓力嚴重。面對諸多問題,高校管理和社會大眾都必須轉變觀念,國家也應進行宏觀調控,使各級各類高校能夠真正根據社會要求和市場需求來進行人才培養,合理定位,辦出特色。
(映象網評論員 茹向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