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總如果首先能在企業內部將成本壓縮到最低,想盡辦法節省開支,漲價還算說得過去;像現在這樣,對內“按行政規律辦事”,對外又“按市場規律辦事”,如何能夠服眾?
與國家鐵路局“三定”編制同時進行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機構編制粗有眉目:總部層面,原鐵道部舊有的職能部門除公安局之外,其余部門被改換名稱之后全數保留下來,此外,鐵總還增設了物資管理部等一些新的部門。
對此,人們很疑惑:改革后鐵總內設部門為何不減反增?站在“改革的代價”視角來考慮,這似乎并不奇怪。因為改革后,更多人的利益無論實質上是否有影響,但在名義上還是被損害了,所以需要平衡需要彌補,自然就需要更多的領導崗位來安排。但是,作為一個理應按市場規律辦事的企業,這又實在太奇怪了。
顯然,作為一家企業,鐵路總公司并非富得流油,而是負債2.6萬億,虧損數十億;盡管改制后,這個巨額債務肯定少不了要由納稅人來承擔相當大的比例,但是鐵總至少也應該有內部節約成本的意識,內設部門怎么能夠不減反增呢?這算是按市場規律辦事嗎?如果是一家普通的企業,明明面臨巨額債務和嚴重虧損,卻拼命增設機構雇養更多人,怎么能夠不破產?
已經是企業身份的鐵老大,內設部門不減反增,相關官員待遇個個不變,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鐵路即將漲價的嫌疑。因為,盛光祖早在改革之初就說過,“目前鐵路的平均票價是偏低的,至于今后的火車票價,還要按市場規律辦,按照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來定票價”。對此,市場普遍預期,鐵路票價上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今,鐵總內設機構不減反增,更加重了人們的擔憂:內部開支一點不節約,要想扭虧為盈,要想彌補巨額債務黑洞,錢從何處來?除了漲價還能有別的出路嗎?恐怕沒有了。
此前,公眾就很擔心,副部級的國家鐵路局將如何監管正部級的中國鐵路總公司;事實證明,這樣的監督的確很成問題。鐵總如果首先能在企業內部將成本壓縮到最低,想盡辦法節省開支,漲價還算說得過去;像現在這樣,對內“按行政規律辦事”,對外又“按市場規律辦事”,如何能夠服眾? (舒圣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