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699萬人,是60多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各地應屆畢業生就業簽約率普遍明顯下滑,其中北京簽約率為28.24%,上海簽約率為44.4%。今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5月19日《現代快報》)
僅從畢業生的絕對人數、目前的應屆畢業生簽約率就判定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并不具有太大的參考意義。因為,畢業人數是個定量,就業崗位是個變量,這個變量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畢業生的選擇標準,標準越高,這個變量就越小,就業就越困難。相反,標準越低,變量就越大,就業就越容易。
至于簽約率,在較大程度上同樣取決于這個標準。現在是雙向選擇,就有雙向的“期望”,這種“期望”不能形成某種默契,過高或過低,簽約率自然也上不去。無論求職學生多么優秀,無論就業崗位多么吸引人,最終都會分道揚鑣。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這既是對大學畢業生的鼓勵,也是對就業擇業的一種指引。社會應鼓勵大學畢業生從普通行業干起、普通職業干起、普通崗位干起、甚至從普通薪水干起,讓大學畢業生有充分的機會融入基層、體驗民生、體察社會,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既要鼓勵“出人頭地”,又要確保“腳先著地”。
竊以為,大學畢業生如果能夠做到四個“一點”轉變就業觀念,即“眼光長遠一點,姿態放低一點,收入減少一點,付出再多一點”,社會崗位這個“變量”就會大大增加,就業形勢就會大大緩解,就業也就不會覺得這么難。北大才子陸步軒可以賣豬肉,重慶小伙秦玥飛耶魯畢業后可以當村官,華中南林科大畢業生李鏗鏘可以賣烤紅薯,還有什么所謂“面子”放不下呢?
善于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北大黨委書記朱善璐說:“北大的學生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個普通勞動者,只要他賣豬肉賣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種地種得最好,工人當得最好,那一樣是我們北大的驕傲。”
當然,要破解就業困局,還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就業難不可怕,最怕的是機會不平等。而要做到機會平等,筆者以為,必須做到三個“破除”,即“破除機會土壤,破除陳規陋習,破除就業歧視”。
如今就業“機會主義”盛行,蘿卜招聘、拼爹現象、暗箱操作,嚴重影響了就業公平。企事業單位招聘“講出身,論門第”,讓很多優秀畢業生失去了機會。還有各種各樣的就業歧視,性別、年齡、戶籍、外貌等要求限制,將原本符合條件者拒之門外,甚至出現了“雙乳對稱”這樣的荒唐鬧劇。
總體來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些橫亙在就業公平前面的一道道溝溝坎坎正在清除,比如不久前,教育部就下發通知,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拿掉了長期以來困擾大學生就業的“院校門檻”,
客觀地說,拿掉制度上的就業門檻容易,拿到用人單位的心理門檻還很難。所謂就業觀,實際上是社會的一種整體價值觀,社會應加速引導正確就業觀的形成。對國家而言,更應注重招聘制度設計的公平,做到機會分配均等,對剛剛跨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而言,更多的是要轉變就業觀念,把事業的火種撒播于基層,把騰飛的支點選定基層,把個人的夢想放飛在基層。(重慶晨報評論員 王方杰)
相關新聞
更多>>